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代表委员热议就业优先政策:如何实现1100万人新增就业

2019-03-12 11:58:23?记者:韩秉志 常 理 李万祥?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周冬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调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的预期目标为1100万人以上。稳就业意义何在?新增就业目标如何实现?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解决重点群体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这对我国意义重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表示,只有就业稳、收入增,老百姓购买力高,现代经济体系才能实现良性运转。为此,需要解决好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着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焦斌龙表示,稳就业首先要稳增长,这是实现稳就业的基础;其次,要加大重点群体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这是稳就业的重点。

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将再创新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的同时,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中出现了“择业难”“慢就业”等新问题、新趋势。“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保就业’全局。”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认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要在促进供需精准对接上继续努力。一方面要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就业”模式在就业服务和管理上的作用,引导毕业生合理定位,特别是要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走向基层、走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并为他们在这些地方稳定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目前,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各地青年返乡创业人数不断增多。”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专职副主委郭乃硕认为,青年返乡创业已成为城乡协同发展的新引擎。

“要建立返乡青年创业人才储备库,建立返乡创业青年联系机制,搭建返乡创业青年资源链接平台,为提高返乡创业质量和成功率打好基础。同时,要提高基层政府创业服务意识与水平,加强培训工作,为返乡创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切实保障创业项目在乡村落地生根发展。”郭乃硕代表说。

大力发展新兴业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全国两会期间,发展新就业形态,开拓就业新渠道,成为很多代表和委员热议的话题。

“新就业形态是指依托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实现有别于正式稳定就业和标准劳动关系的灵活性、平台化组织用工和劳动者就业的形态。”莫荣委员说,“在我国经济结构快速优化调整的阶段,新业态的出现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更多岗位,很多人被吸纳进入新就业形态。如今,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稳就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当前,快递员、送餐员、代驾员、网约车司机、网约保洁员、淘宝店主等就业形态,在增加就业容量的同时,也因工作地点、工作时间、用工关系弹性化等特征,给传统劳动关系带来了一定冲击。

“要加大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随着这部分就业人群越来越多,相关人员怎样参与社保,怎样与相关制度对接,需要给予政策支持。”焦斌龙委员表示。

“新就业形态是当前增加就业规模的重要途径。为此,需要多措并举,推动‘互联网+’就业的发展,比如,将鼓励创业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面向更多新兴业态企业开放,解开束缚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枷锁。”莫荣委员说。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促进就业,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举措。

多位受访代表委员认为,稳就业要长短结合、多管齐下,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抓好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质量,通过附加技能实现价值增值。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会出现一些就业矛盾,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需求。如何为新岗位培养足够的人才支撑,帮助老旧岗位人员转型?这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校长陈卓禧说。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感慨地说:“近年来,我们开设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扶持班,实施‘一个都不能少’教育扶贫工程,让所有贫困生到我们学校后学习无忧、就业无忧。同时,我们还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联合办班,承担了教育部滇西青年创业人才培养项目,为滇西地区培训出贫困农村致富带头人。”

莫荣委员指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500万人,但其中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源规模很小,而中国制造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生源规模扩大,有助于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从事技能工作,解决就业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缓解目前企业出现的‘技工荒’问题。”莫荣委员建议,未来要针对不同就业群体,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多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韩秉志 常 理 李万祥)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调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的预期目标为1100万人以上。稳就业意义何在?新增就业目标如何实现?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解决重点群体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这对我国意义重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表示,只有就业稳、收入增,老百姓购买力高,现代经济体系才能实现良性运转。为此,需要解决好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着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焦斌龙表示,稳就业首先要稳增长,这是实现稳就业的基础;其次,要加大重点群体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这是稳就业的重点。

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将再创新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的同时,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中出现了“择业难”“慢就业”等新问题、新趋势。“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保就业’全局。”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认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要在促进供需精准对接上继续努力。一方面要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就业”模式在就业服务和管理上的作用,引导毕业生合理定位,特别是要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走向基层、走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并为他们在这些地方稳定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目前,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各地青年返乡创业人数不断增多。”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专职副主委郭乃硕认为,青年返乡创业已成为城乡协同发展的新引擎。

“要建立返乡青年创业人才储备库,建立返乡创业青年联系机制,搭建返乡创业青年资源链接平台,为提高返乡创业质量和成功率打好基础。同时,要提高基层政府创业服务意识与水平,加强培训工作,为返乡创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切实保障创业项目在乡村落地生根发展。”郭乃硕代表说。

大力发展新兴业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全国两会期间,发展新就业形态,开拓就业新渠道,成为很多代表和委员热议的话题。

“新就业形态是指依托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实现有别于正式稳定就业和标准劳动关系的灵活性、平台化组织用工和劳动者就业的形态。”莫荣委员说,“在我国经济结构快速优化调整的阶段,新业态的出现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更多岗位,很多人被吸纳进入新就业形态。如今,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稳就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当前,快递员、送餐员、代驾员、网约车司机、网约保洁员、淘宝店主等就业形态,在增加就业容量的同时,也因工作地点、工作时间、用工关系弹性化等特征,给传统劳动关系带来了一定冲击。

“要加大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随着这部分就业人群越来越多,相关人员怎样参与社保,怎样与相关制度对接,需要给予政策支持。”焦斌龙委员表示。

“新就业形态是当前增加就业规模的重要途径。为此,需要多措并举,推动‘互联网+’就业的发展,比如,将鼓励创业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面向更多新兴业态企业开放,解开束缚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枷锁。”莫荣委员说。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促进就业,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举措。

多位受访代表委员认为,稳就业要长短结合、多管齐下,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抓好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质量,通过附加技能实现价值增值。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会出现一些就业矛盾,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需求。如何为新岗位培养足够的人才支撑,帮助老旧岗位人员转型?这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校长陈卓禧说。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感慨地说:“近年来,我们开设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扶持班,实施‘一个都不能少’教育扶贫工程,让所有贫困生到我们学校后学习无忧、就业无忧。同时,我们还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联合办班,承担了教育部滇西青年创业人才培养项目,为滇西地区培训出贫困农村致富带头人。”

莫荣委员指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500万人,但其中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源规模很小,而中国制造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生源规模扩大,有助于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从事技能工作,解决就业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缓解目前企业出现的‘技工荒’问题。”莫荣委员建议,未来要针对不同就业群体,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多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韩秉志 常 理 李万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