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年|定安菜包饭:一饭一味 百年习俗的味蕾记忆
2025-02-02 09:57:33? ?来源:南海网客户端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南海网记者 任桐 实习生 吴梓茜 大年初三,是个特别的日子。 在海南定安,这一天,不串门不拜年。习俗百年流传,使这一天自然成了全家人团聚的日子。 王献荃的这一天,往往是赶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开始的。 “早上采摘油菜,带着泥水和露水,尤其新鲜。”王献荃的菜园就在后院,园里种满了生菜(当地人称“油菜”),这些都是为了制作一份美味的菜包饭,而提前准备的食材。 菜包饭。记者 吴兴财 摄 王献荃是海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定安菜包饭烹制技艺”的定安县级传承人。 定安菜包饭,对于他而言,首先是一份美味的记忆。 “爷爷做给爸爸吃,爸爸做给我吃,而我如今做给儿子吃。”王献荃说:“小时候,一到大年初三,我们一群孩子就等在锅灶旁边,开火炒的时候,那味道真是太香了,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历时几十年,当年的孩子长大成人,定安菜包饭,对王献荃来说,逐渐成为他傍身的技艺,也成为一份传承的责任。 菜包饭。记者 吴兴财 摄 新采摘的生菜,绿油油的很是讨喜,轻而易举地“唤醒”了全家人的一天。客厅里逐渐热闹起来,大家开始为菜包饭准备食材。 “以前做菜包饭,家里有什么食材就放什么,全部和米饭炒在一起。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食材就越来越讲究了。”王献荃细数着面前的食材:猪肉、腊肠、虾米、干鱿鱼、鸡内脏、四季豆、韭菜、荞头、蒜苗、芹菜……足足有10来种。“条件允许,20多种也是有的,喜欢什么就放什么。” 没有固定的“格式”,定安菜包饭的食材更注重食者的口味,做起来更随意,也更随心。然而,精细程度却从未马虎,所有食材全部切成小丁,需要颇费些工夫,往往需要花上一天的时间来做,却也是“全家总动员”的温情时光。 转眼已是下午4点,到了起锅炒饭的时间。 菜包饭。记者 吴兴财 摄 时间轮回,孩子们也像王献荃儿时一般,围坐在锅灶前,等待着香味从锅而起,也等待着美味尽快出炉。 “开始咯!”灶底柴火正旺,王献荃起火热油,五花肉先入锅翻炒,随后10余种食材依顺序入锅,先荤后素,最后是米饭。“噼啪”的柴火声、“滋滋”的油声、勺与锅“哐哐”的碰撞声,此起彼伏,不一会儿,诱人的香味就四溢开来,孩子们雀跃起来。 菜包饭。记者 吴兴财 摄 饭出锅了,鲜嫩的菜叶也备好了,甚至配套的什锦酱、虾酱、蒜蓉酱都已经准备妥当,王献荃却说:“菜包饭的精髓,这才刚开始,这个精髓就是‘包’。” 洗净双手,摊开手掌,围绕掌心铺开菜叶,4、5片最好,蘸取自己喜欢的酱料涂在菜叶上。紧接着,舀一勺炒好的菜和米放入菜叶中,双手捧着菜叶,如“花苞聚拢”般将菜叶往里收,手心里形成一个菜包。 菜包饭。记者 吴兴财 摄 这难道就算成了? “还不行。”王献荃笑着说:“得一起喊出‘包金包银,团团圆圆’,才算成了。” 菜包饭。记者 吴兴财 摄 原来如此,“包”只是形式,“包”背后的寓意,才是菜包饭的精髓所在,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祝愿。 菜包饭。记者 吴兴财 摄 这份祝愿,在吃菜包饭时,也有了具体的呈现。 捧起菜包饭时,手心会被热乎乎的菜包烫得微微发红,这意味着“新一年红红火火”;吃的时候,菜饭的油,从手指缝流出,顺手肘流下,别急着擦去,这可是“富得流油”的象征…… 菜包饭。记者 吴兴财 摄 对生活美好的期待与向往,亘古不变,或许,这也正是定安菜包饭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只要有心,谁都可以做一份美味的菜包饭。”王献荃说,这道滋养了定安古城上百年的美食,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着定安人自古以来勤劳、乐观的精神。所以说,传承定安菜包饭,并不是单单传承制作的技艺,更重要的是传承一种文化,一种独属于定安的精神。 总监制:周 元 监 制:陈书焕 总策划:纪燕玲 策 划:陈正毅 周圣涛 陈小丹 统 筹:陈明文 王景瑄 脚 本:周志强 陈海丹 记 者:任 桐 摄 像:马一鸣 剪 辑:马一鸣 包 装:陈明福 海报设计:谢是伟 编 辑:章 慧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