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天下 > 聚焦 > 正文

尺素金声丨两个“第一”、一个“第二”,金融业五年成绩单有多“吸睛”

2025-09-30 20:12:51?作者:?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洪振威   我来说两句

金融,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高质量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

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移动支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十四五"时期,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道路上,中国金融业迈出一个个坚实步伐,金融强国建设不断迈上新高度。

企业发展,资金"活水"精准滴灌;购物旅游,移动支付轻松结算;国际经贸,跨境金融汇通天下。今天,北到漠河、南到三沙,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服务、家家有账户,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机构、市场、产品体系更加健全,金融服务的质量、效率、普惠性大幅提升。

金融强国的新高度,来自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

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

"十四五"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成为金融部门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有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有力印证。

这5年,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则下降2个百分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资本市场含"科"量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A股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

金融强国的新高度,来自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

金融强国,需要强大的金融机构。经过"十四五"的发展,我国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完善。

全球银行前10位,我国已占据6席。目前我国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过500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9%,全球最大信贷和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信托、理财、保险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近100万亿元,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

今年8月,A股市场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目前全市场期货期权品种达到157个,广泛覆盖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领域。

金融强国的新高度,来自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

纵观历史和现实,金融强国都具有高度开放的特征,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

"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269家企业境外上市。目前,全球前50大银行有43家在华设立机构,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半数已进入中国。

越开放,越发展。经过多年发展,人民币已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第三。"十四五"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始终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近两年在3.2万亿美元以上,充分发挥了国家经济金融重要"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金融强国的新高度,来自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长牙带刺"、有棱有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十四五"以来,金融监管开创新局面。5年来,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我国金融业应对各类挑战的基础更牢、韧性更强、底气更足。

金融是"国之大者"。从历史经验看,大国崛起离不开强大金融体系的支撑;从国际局势看,金融是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从自身发展看,金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望"十五五",建设金融强国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锚定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让金融活水更好浇灌高质量发展沃土, 中国式现代化前景无限光明。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