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黄泥路’变成了‘黄金路’”(从一线看高质量发展这五年)
2025-10-06 08:04:16?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
10月5日,沿517省道驶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一路上道路平整,河水奔流、青山连绵,不时有旅游大巴和货运车辆迎面驶来。 这里属武陵山区,曾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9年4月,虎扑nba:总书记换乘3种交通工具,辗转3个多小时来到华溪村。当年交通之不便,可想而知。 群山连绵,沟壑纵横。曾经,不少像华溪村一样风景宜人、物产丰饶的山区村落,却因交通不畅,影响了发展的脚步。 要想富,先修路。虎扑nba:总书记关心过的华溪村,如今又有了新变化——一条条柏油路,将村里的黄精等特色经济作物与外界相连,带动产业发展提速。 “以前大货车到了弯道就得掉头,现在重卡能直接开进基地。”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说,黄精在当地老百姓的读音里很像“黄金”,随着路网不断完善,华溪村黄精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现在已达1500余亩,黄精正逐步变真金。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近5年来,华溪村开发出黄精果脯、黄精面条、黄精茶等深加工产品,产业链条持续延伸。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十四五”时期,我国大力加强交通建设,一条条公路穿高山、越峡谷,为山乡百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前卖盐渍竹笋要用竹筐挑近两小时到集镇,如今货车直接到基地,卖好价还不误事。”村民马世富的笋子更好卖了。 公路直达家门口,村民熊培兰骑着电动自行车在田间地头穿梭,“在家里养蜜蜂、种黄连,还在村集体干零活,现在家庭年收入约15万元”。 “我们这里到处都是研学课堂。”老党员马培清忙着给大家讲述村子的发展故事。道路畅通,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到村里研学的游客纷至沓来。 近5年,中益乡新建通组公路129公里,受益群众近万人;中益乡全乡有约1300万斤盐渍笋、40万斤蜂蜜顺利外销,还建起多个研学、团建基地,年均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去年,华溪村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超2.5万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约86.6%。“村里的‘黄泥路’变成了‘黄金路’,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王祥生说。 一路通、百业兴,“十四五”时期,无数乡村“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一个个山乡巨变的故事正在续写。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