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天下 > 聚焦 > 正文
文化中国行·何以中秋丨打开典籍 原来古代为中秋赋予了如此浪漫意蕴
www.fjsen.com 2025-10-06 15:20:4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我国自古便有“秋夕祭月”的传统,彼时秋夕指秋分,然而秋分未必月圆,故而逐渐调整至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正值三秋之半,“中秋”之名由此而来。团圆、丰收之外,古代先贤还为中秋赋予了浪漫意蕴,为节日增添了瑰丽色彩。让我们循着典籍珍藏,一起解码中秋的文化基因。

陕西碑林博物馆内,珍藏着唐代刻石《开成石经》,其中《礼记·月令》篇记载了“秋分”节气的景象:“秋分之日,雷乃收声”“是月也,祀夕月于西郊”。

中国古人将中华文化和精神世界的浪漫情怀,寄托于一个个文化意向之中: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树,蟾宫折桂,为中秋佳节增添了无限魅力。

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第35窟中,画师用笔墨勾勒出想象中的月宫:明月皎皎,桂树矗立,一侧蟾蜍静伏,另一侧白兔捣药。敦煌文献《拜新月》中“愿玉兔影媚明镜匣”的记载,正是对健康平安的美好祈愿。

明清时期,科举“秋闱”恰逢中秋前后,丹桂盛开,学子们都会折下桂枝祈福,以求高中,“折桂”也由此而来。

(总台央视记者 于茜 侯潇扬 王妍 董良言 敦煌融媒)


责任编辑:陈玮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