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首页> 党政网群> 百花文艺 > 正文

上海昆剧团导演:好戏曲导演都是“化学家”

2018-11-02 10:30:46?沈 斌?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好导演都是“化学家”(名师谈艺)

戏曲人要做“化学家”,通过优秀作品将四功五法“化”为时代审美、“化”作民族精神、“化”为文化自信、“化”为强大的文化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舞台逐渐采用导演制,有了专业的戏曲导演。戏曲导演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是大学专业培养的或话剧导演出身;一是像我这样从戏曲演员转行的。对从演员转行的导演,人们似乎总有误解:演员这条路走得不好才另谋“高”就。其实不然!转行不是滥竽充数、不是退而求其次,而应该是“演而优则导”。无论哪种导演都要学会“化”,做个有丰富积累并能够准确表达的“化学家”。只有真正了解戏曲艺术真谛,有扎实的基础、丰厚的舞台实践经验,导演这条路才能走得更持久。

“化”一是指内在深化。导演专业出身的戏曲导演文化积淀和理论修养较高,表演经验相对薄弱或缺乏,传统基础较为薄弱,甚至对戏曲抱有偏见、意图“跨界改造”戏曲;从戏曲演员转行的导演,有扎实的科班基础和深厚的舞台情结,但历史文化滋养、艺术理论支撑相对薄弱。这两类导演都需取长补短、查漏补缺,唯有通过长期积累、丰富的实践和换位理解,才能达到创作内功的全面深化,才能真正称之为戏曲导演。

“化”也指创作过程中的“转化”。我一直秉持这个观点:古不陈旧,新不离本。上世纪80年代,戏曲界普遍认为传统太陈旧,应该搞一些大投资的改革,用绚烂的灯光、舞美和商业包装吸引眼球。我们尝试过,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观众一时新奇,拍手叫好,但遭到许多人反对。如今想来,当时我们的确丢弃了传统,把理应好好呵护的本体抛向边缘。幸好及时回头。这条弯路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剧种的根以及传统“四功五法”的重要性。特别是昆曲,没了典雅的文学、细腻的表演和严格的曲牌格律,还是昆曲吗?脱离本体的创新都是不成立的,无根之木、无水之源不会长久。

那传统又当如何继承呢?老戏班有个说法叫“偷戏”。这个“偷”不是指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而是以传统为基础,在剧种母体内恰当地转化与创新,即唯有“化”,才是继承和发展的科学态度。昆曲人从来都不是教条主义的,从“传”字辈的老师们开始,他们会生活、善思考,既尊重传统又不被传统束缚,正是几代人共同努力和奋斗,才将一出又一出优秀的昆曲作品立在舞台上。

“化”还体现在导演甘于“隐身”。恩师李紫贵先生以前经常教导我,导演绝不能喧宾夺主,传统技法、理念和剧种特征一定要“化”在演员身上、“化”在人物身上、“化”在作品里。同时,根据演员和行当流派的不同,“化”的方法也不尽相同,除了“化”,更要“活”,灵活地“化”,才能提升作品整体性和生命力。

昆曲有六百多年历史,但它不是陈旧、古老的代名词,通过向各个剧种、各种艺术形式、各种表演方法学习,它依然可以保持勃勃生机。当前,我们通过压缩体量、删除枝蔓的“减法”和将折子戏整理改编成大戏的“加法”,将现代思维、创新理念“化”在传统作品中,使其文学性、逻辑性、节奏性更强,人物更丰满、立体,如此也更符合当代审美。

戏剧创作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集体智慧的合力。这就不能缺少主创之间的“化”,唯有互化、互融、互通,共同促成作品的完善和圆满,才是创作者最大意义的成功。创作没有大小导演、大小编剧之分,更没有大小演员之别,不可以自我为中心,将个人主观意图凌驾于其他主创之上。对于各方关注和意见,我们也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将真正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化”为作品的有效营养。

让每一出戏都成为剧团和好演员的代表剧目,这是一个好导演的最高宗旨和最大价值;一出真正的好戏应该是大剧场能演、小舞台能演,大城市能演、小社区也能演,被广大观众认可和肯定是一个导演最大的幸福。从武生演员到导演,几十年来我有幸为上海昆剧团五代演员都排过戏,每一代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代表作品,有了下一代的传承与衔接,这是剧团的精神血脉,也是剧种发展的良性循环——当所有人都“化”为一股绳,昆曲的“家底”才能越滚越大,给后人真正留下一些东西。

回望来时路,昆曲始终与时代同行。没有当年政府扶持,就没有昆曲的“起死回生”,更不会有昆曲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虎扑nba:同志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是精神命脉。当下我国尚有三百多个剧种,她们或古典雅致,或风华正茂,或婉转质朴,或高亢激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浓缩着国人千百年来的集体审美。无论是古老的昆曲、梨园戏、秦腔、京剧,还是年轻的越剧、沪剧、黄梅戏,不同剧种间都应打破壁垒,互相学习、吸收与借鉴,推动戏曲人学做“化学家”,通过不断推出优秀作品,将四功五法“化”作民族精神、“化”为文化自信、“化”为时代审美,最终“化”为强大的文化力量!

(本文由迦山采访整理)

沈斌,生于1947年,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副会长,昆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授予“昆曲优秀导演”称号。师承京昆名家盖春来、谭金霖、郑传鉴、方传芸等,后成为导演艺术家李紫贵入室弟子。先后执导过昆、京、越、豫、淮、婺、绍、粤、雷、越调等剧种100多台剧目,传承、导演昆曲传统折子戏和录像200多折。作品荣获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国家级艺术大奖。

沈 斌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