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浙江传统文化的“国际语言”:坚守匠心 跨界融合
2019-01-21 11:04: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
叶品勇作品“丝绸古道”。 童笑雨 摄 中新网杭州1月20日电(童笑雨)“我不清楚这个艺术品在中国叫什么,但看到这一头头负重而行的骆驼,我就知道,它讲述的是丝绸之路的故事。”意大利历史学家CARLOSOCOL用“亲切”两个字来形容展览上那尊名为“丝绸古道”的石雕:“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它让我明白,意中两国的文化是有联系的,也消除了我在异国他乡的陌生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1月19日,以“一带一路意境浙江”为主题的“2019年浙江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推介会”在浙江杭州开幕。浙派名家扇面展、龙泉青瓷宝剑展、青田石雕展、黄花梨艺术品鉴、蒋跃水彩画展、王春生篆刻作品展和黄镇中书画作品展等展览融汇其中。 在诸多作品中,“融合”二字,成为让传统文化体现“国际语言”的独家秘笈。 传统的青田石雕色彩艳丽,具有白、赤、橙、黄、绿、蓝、紫等色彩。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田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叶品勇的手中,石雕以灰色为主,辅以白、黄为二色,远远望去,好似一幅水墨画。 王春生篆刻作品《印象:中国人传统过年习俗》。 童笑雨 摄 “我练习过一段时间的国画,所以在雕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国画的一些创作理念融入其中。比如在色彩上会素雅一点,在人物形象雕刻手法上,会选择抽象的方式。”叶品勇是。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国画中常常出现的云雾,还有若隐若现的山林、旭东东升时渐变的朝霞。 他笑称,自己正在打造石雕中的水墨画。“三十年来,我一直在钻研石雕艺术,也想让石雕在国际上被更多人知晓。国画是传统文化的另一代表,与浙江传统的石雕结合,想必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作为石雕作品“丝绸古道”的作者,叶品勇也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国际社会融合。 意大利友人发言。 童笑雨 摄 “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较多考虑的是‘要让外国人看到我们的东西’,较少琢磨外国人想看什么,能看懂什么。”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他创作了“丝绸古道”,让作品除了有个性外,还兼具国际共通性。 “诗心造印”传承人、青田石门印社社长王春生致力于在印章上篆刻中国文学,中国传统年俗、书籍经典等都是他篆刻的方向。 如何让这些经典被国际社会所熟知?王春生别出心裁地运用了象形字。 剪彩仪式。 童笑雨 摄 “从绘画发展而来的象形字在传播上不受国度、文化等限制。所以在篆刻过程中,我更多会选用象形字、图画等方式。”他指着墙上那一枚刻有“磨豆腐”字样的印章,笑着解释说:“这个‘磨’字,我是反过来刻的。因为传统的磨盘,是旋转的。‘豆腐’这两个字样,也做了一定的旋转、变形处理。” 他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既要坚持传统,更要具有世界共通性和穿透力。“有个性和创新性才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继而更深入了解你的传统内核。” 据悉,本次展览历时三个月,接下来将前往浙江丽水和意大利佛罗伦萨开展。(完)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