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国内>>国内热词>>中国上半年经济

中新社北京7月17日电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处在合理区间,主要经济指标逐步回暖,积极因素不断增加,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王保安对中国经济的这番见解出自《人民日报》17日署名文章。官方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9.6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比上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7%,与一季度持平。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王保安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持续呈现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着力创新宏观调控机制和方法路径,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主动引领新常态,着力培育新动力。经济运行总体上处在合理区间,主要经济指标逐步回暖,积极因素不断增加,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王保安特别指出,尽管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但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速换挡的客观实际,也符合典型经济体的一般规律。

综合分析中国经济面临的环境和条件,王保安认为,下半年中国国民经济总体上仍将延续上半年稳中向好的态势,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王保安表示,当下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中国经济企稳基础尚不牢固,向好势头仍需巩固。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不确定性有增无减。从国内看,中国结构调整的阵痛仍在持续,新旧动力转换尚未完成,产业、地区、行业分化明显,下行压力仍较大。

王保安表示,克服当前经济中的困难和问题,需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从短期看,要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稳增长的要害是稳定总需求。从中长期看,转型升级关键要靠创新。从保障机制看,归根到底靠改革。总之,要立足稳增长,着力调结构,拼力促改革,以相机性、缓冲性的宏观决策,以效率导向性、机制创新性的改革举措,适应引领新常态,转型升级上台阶,扎实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完)

本报北京7月15日电(记者张翼)一些文章说中国GDP平减指数有些偏低,高估了GDP增长的数据。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盛来运1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应这个问题时说,实际上这里存在着对核算方法的一些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并不存在平减指数被低估、GDP被高估的情况。

盛来运告诉记者,GDP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很多西方国家采用支出法,就是GDP从支出的角度分成最终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净出口三大部分,分别用不同的价格指数来对这三部分进行扣减,其中进出口基本上是采用进口和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来进行扣减。所以,这些价格指数对平减指数的影响,以及对核算方法的影响很容易观察到。

中国采用生产法,把GDP从产业的角度分成一产、二产、三产的增加值,分别算它们的增加值然后进行加总。在物价扣除的时候,从最终产品和中间投入这个角度分别用不同的指数扣除。进口的商品有的被作为中间投入品,有的被作为消费品,所以在扣除的时候,实际上都隐含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固定产品价格指数之中进行了扣除。

“中国已经考虑了这个因素,就不存在平减指数低估的问题,进而也不存在GDP被高估的问题。”盛来运指出,“当然,GDP核算是很复杂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使用各方面的资料,价格的扣除也是一个非常精细的工作,最佳的办法就是每一项里都有相应的价格来进行扣除。但是我们的GDP核算中间,由于部分价格指数缺项的问题,可能用其他方面的价格指数来替代,存在继续完善的地方。”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了一系列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现了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分析半年经济数据,有五个关键词可作为研判形势的视角。

基本面——缓中趋稳、稳中向好

上半年GDP增长7%,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增长速度。它表明经济实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走势。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3个月回升;固定资产投资5月、6月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5月份实际增长10.2%,6月份实际增长10.6%,也是连续两个月回升;上半年出口尽管增速只有1%左右,但是从月度的情况来看,6月份出口增长了2.1%,由负转正……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表示,今年上半年经济企稳的同时,结构优化也有不少亮点,比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9.5%,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从统计数据看,可以认为“稳增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15日公布的数据中,有两个数据值得关注:一是上半年非公经济的工业增加值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了1.8个百分点;二是民间投资上半年增长11.4%,占全部投资比重为65.1%。这说明在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措施的推动下,民营经济的活力有所增强。

盛来运说,之所以能够克服压力、克服困难,实现7%的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地根据情况的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投资——推进调结构惠民生

今年上半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提升至11.4%,与1-5月份持平,增速下滑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投资再次提速的背后,多领域重大工程包起到明显作用,显示出中央对投资进行优化,并且加速盘活存量资金的决心。

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766亿元,支持地方加快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下达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今年6月以来,遵照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推出信息电网油气网络、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运输、健康养老服务、能源矿产资源保障七大类重大工程包。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司长许昆林表示,已经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充分发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多重作用。

许昆林说,在选择列入重大工程包项目时,主要考虑是否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是否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否有利于调结构、补短板,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是否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等。


房地产——市场回暖显现带动效应

在上半年经济运行中,房地长市场回暖势头明显。盛来运说,房地产市场二季度出现明显的回暖态势,房地产投资、市场销售、新开工面积近几个月都出现了明显的回暖,带动效应比较大。

上海7块地140.3亿元、苏州22块地130亿元,重庆8宗地11.8亿元,广州一块商住地44.2亿元,杭州2块宅地拍出5.6亿元……6月以来,全国重点城市土地市场争夺激烈。业内人士认为,随着4月、5月市场逐步回暖,土地市场也开始升温,销售到投资的传导效应开始显现。

上半年,国内家电、家居等行业随着房地产市场回暖也得到正向带动。对此,易居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对记者表示,房地产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房地产投资如果可以有效提振,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固定资产、第三产业的投资。“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力度超过其他行业。”

但需要注意的是,二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回暖情况较好的主要是一线城市和少数二线城市。刘元春分析,这只是一种分化性的复苏。

消费——结构升级、增长稳定

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盛来运认为,这说明现在需求结构变化符合调控方向,结构在继续优化。

数据显示,新业态给消费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上半年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在过去两年连续高增长的基础之上,今年上半年增长速度将近40%。

在北京,仅1-5月,与信息相关的商品如手机、电脑、电视等实现零售额574.1亿元,增长60.8%。

在消费增长的背后,是民生的改善。上半年居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6%,快于GDP增速,这使得居民消费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

预期——经济增长未来可期

盛来运表示:“下半年有可能比上半年还好一些,这主要是上半年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效应还将得以继续发挥。”

一方面,上半年投资计划的项目,有些二季度还没有进入操作阶段,从项目审批到转化为实际的投资和生产力要有一个释放的过程;另一方面,改革创新相关的红利会得以继续释放。

除此之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在快速成长,将为下半年发展带来新动力。

在新产品当中新能源汽车成为代表。尽管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销增速大幅回落,但是新能源汽车产销却逆势增长3倍左右。仅在北京6月份新上牌的新能源汽车就接近2000辆。

而在互联网领域,从投资创业到消费者终端应用感受,今年上半年良好势头的延续受到各界期待。“‘互联网+’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而且使中国经济真正的实现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盛来运说。

在下半年预期向好的同时,专家建言要继续深化改革、做好调控。

祝宝良表示,下半年需要把“稳增长”和“促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刘元春说:“在发展动力切换期,需要做好制度性的安排。”(“新华视点”记者杨毅沉、何欣荣、郑钧天、于佳欣)

中新网7月16日电(种卿)昨日,备受瞩目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正式出炉,GDP同比增长7%超出预期。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收入增速再度跑赢GDP,但较一季度8.1%的增速水平略有下滑。对此,有专家认为,在经济企稳的同时,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基本与经济增速保持同步是一个好现象。

收入与GDP增速步调接近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96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与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持平。

“目前,我国经济整体呈现出企稳迹象,尤其是经济结构在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在提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在接受中新网视频访谈时表示,在经济企稳的同时,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逐渐与经济增速保持同步也是一个好现象。

徐洪才解释称,首先,经济增速保持在7%,老百姓的收入增速在7%左右,或者略微高一点点都是合理的。在我国经济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收入增长总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也不现实。

其次,就是传统收入分配结构还没有根本的改变,劳动者与资本的回报仍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另外,近几年中国制造业总体上较为低迷,对拉动经济、带动就业以及改善居民收入确实存在一定影响。

农民工高龄化问题引关注

统计局数据显示,按常住地分,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9元,同比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同比增长8.3%。

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延续较高的增长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继续缩小。“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首先要考虑就业问题,尤其是农民的就业与创业,政策应给予更大支持。”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向中新网财经记者表示。

虎扑篮球:农村外出务工群体,数据显示,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4亿人,同比增加18万人,增长0.1%。

根据统计局监测,近年来农民工群体从总量、结构和收入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介绍称,第一,农民工外出总量增速有所回落。跟以往相比增长速度由原来两位数回落到一位数,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增幅甚至到达近期的一个低点。第二,从结构来说,农民工高龄化趋势有所加快。2010年,农民工平均年龄是35.5岁,2014年平均年龄是38.3岁,平均每年提升0.6个百分点,50岁以上的农民工数量和比重都在加快提升。

至于出现农民工高龄化趋势的原因,盛来运给出了两个方面解释,他认为,高龄化首先与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有关。农村劳动力依照从年轻到年长的转移逐步转移,对农民工群体年龄的提升产生影响;另外,就是人口结构的代际转换,致使年轻劳动力递进的速度没有退出的速度快,加重农民工高龄化趋势。

不难看出,双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现下农民工高龄化的趋势,考虑到农民工总量和结构变化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高龄化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型,原来靠人口数量扩张的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要调结构、转方式,由追求人口的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型,同时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盛来运强调。(完)

15日,中国经济交出了上半年的答卷。初步核算,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取得7%的增长实属不易。更为可贵的是,7%背后正在显现出一些积极因素,中国经济呈现出速度、物价、就业、收入和环保多目标健康发展态势。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加。应该说,这是为下半年提供内生动力的7%。数据显示,无论是生产端还是需求端,近几个月都出现了明显向好趋势。从工业生产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于3月达到今年低点5.6%,随后逐月加快,4、5、6月份分别增长5.9%、6.1%、6.8%。从三大需求看,出口增长止跌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6月份连续回升,消费增长更是逐月加速。实际上,从李克强总理7月以来的多个表态中可看出端倪。李克强总理3日会见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时指出,中国经济上半年总体平稳,尤其是5、6月份以来,反映增速向上、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的积极因素增多;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又指出,近两个月我国经济发展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加。

其次,这是提质增效的7%。一是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一方面,经济增长继续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化,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9.5%,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上半年的贡献率达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二是改革红利释放,民营经济活力增强。上半年,非公经济工业增加值增长8.1%,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1.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11.4%,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65.1%。三是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快速成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近5个百分点;在过去两年连续高增长的基础之上,网上零售额上半年增长近40%;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铁路机车的增长速度也都在50%以上。

再次,这是多重目标协调发展下取得的7%。在去年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曾经提到“多重目标的实现需要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今年更是明确提出,多重目标不仅包括增长,还有物价、就业、收入和环保。上半年,CPI多个月在1.2%到1.5%区间内小幅波动;就业好于预期,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8%,调查失业率也稳定在5.1%附近;收入增长持续跑赢GDP,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7.6%;单位GDP能耗降幅扩大,上半年同比下降5.9%,超过一季度0.3个百分点。

当然也要看到,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结构调整的阵痛在继续释放,增速换挡的压力有所加大,而且新旧动力的转换也在进行之中,新动力还难以对冲传统动力下降的影响,以至于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比较大。预计下半年促进和巩固经济稳定向好,将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针对形势变化精准发力,相机实施预调微调。狠抓改革和政策落实,进一步着力以推进结构性改革促结构调整,通过拓展新需求,做大新亮点,形成稳增长合力。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二季度增长7.0%。同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通过加大定向调控等措施,我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活力动力继续增强,在深化各领域改革、促进产业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各类市场稳定等方面都取得积极成效,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创造了条件。

多方分析认为,二季度GDP增长率高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与6月产需数据全面回暖密切相关,尤其是累计投资增速在上半年实现止跌。但是也要看到,经济回稳的基础仍待巩固,稳增长政策还需进一步出台。考虑到当前流动性已经较为充裕,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或是下半年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取向,可能的措施包括上调赤字率、增加地方债置换额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等。

主要经济指标6月全面向好,出口增速由负转正,工业生产和消费数据二季度以来逐月回升。更重要的是,1至6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达到11.4%,与1至5月持平,终结连续回落态势。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短期来看,经济回稳的动力主要还是来自投资。

对于下半年经济走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比较乐观。

“下半年延续上半年稳中向好走势的可能性比较大,并且下半年经济增长好于上半年也是大概率事件。”他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预期增长目标。”

不过,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也不容忽视。“6月,经济形势继续好转,但投资持续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研究部研究员杨才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投资增长趋稳主要得益于国家稳增长发力、信贷支持以及房地产销售好转带来的资金面改善。虽然短期向好,但是地方政府和企业债务过重、产能过剩等老问题仍将压制投资回升。

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研究员朱振鑫表示,全年来看,由于前两个季度占比只有45%,能否保住7%还要看下半年。目前看压力依然不小,一方面房地产下行、制造业产能过剩、出口增量有限的中长期背景没有改变,传统经济依然有下行压力;另一方面,IPO放缓,股票交易量萎缩,可能影响金融业对GDP的拉动。所以,稳增长政策还要继续发力。

相对而言,下半年财政政策发力的空间更大。华创证券宏观策略研究主管牛播坤表示,从目前的政策组合来看,货币政策似乎已竭尽宽松,但从“宽货币”向“宽信贷”传导不畅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在私人部门不愿加杠杆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加杠杆显然是个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只有财政政策实质发力,社会的信用扩张才可以期待,经济企稳甚至略为回升也才可以期待。海通证券也表示,在过去大半年无差异地总量放松之后,短期流动性已经较为充裕,总量宽松空间有限,预计年内货币政策更多以定向宽松政策为主。


具体政策选择上,除可能实施第三批地方债置换外,年中扩大赤字规模的可能性也不小。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日前表示:“我们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当体现出其应有之义,包括适当扩大财政赤字。”资料显示,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8月国务院增发了1000亿元财政债券,重点用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的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也将加速推进。《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上半年,财政部展开了全国范围内的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大检查,对超过两年未用完的存量资金给予上收。此外,6月发布的《国务院虎扑篮球: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的通知》强调,要做到四本预算统筹使用,这打破了各个资金部门对财政资金的控制管理,可以与地方债务性管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推进有效结合。

通过改革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也仍然是一个重要手段。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下一步巩固稳中向好基础,继续顶住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力度,清除对市场主体的不合理束缚和羁绊,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局面。会议决定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以改革释放创业创新活力;部署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在扩大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了一系列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现了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分析半年经济数据,有五个关键词可作为研判形势的视角。

基本面——缓中趋稳、稳中向好

上半年GDP增长7%,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增长速度。它表明经济实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走势。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3个月回升;固定资产投资5月、6月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5月份实际增长10.2%,6月份实际增长10.6%,也是连续两个月回升;上半年出口尽管增速只有1%左右,但是从月度的情况来看,6月份出口增长了2.1%,由负转正……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表示,今年上半年经济企稳的同时,结构优化也有不少亮点,比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9.5%,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从统计数据看,可以认为“稳增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15日公布的数据中,有两个数据值得关注:一是上半年非公经济的工业增加值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了1.8个百分点;二是民间投资上半年增长11.4%,占全部投资比重为65.1%。这说明在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措施的推动下,民营经济的活力有所增强。

盛来运说,之所以能够克服压力、克服困难,实现7%的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地根据情况的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投资——推进调结构惠民生

今年上半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提升至11.4%,与1-5月份持平,增速下滑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投资再次提速的背后,多领域重大工程包起到明显作用,显示出中央对投资进行优化,并且加速盘活存量资金的决心。

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766亿元,支持地方加快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下达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今年6月以来,遵照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推出信息电网油气网络、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运输、健康养老服务、能源矿产资源保障七大类重大工程包。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司长许昆林表示,已经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充分发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多重作用。

许昆林说,在选择列入重大工程包项目时,主要考虑是否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是否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否有利于调结构、补短板,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是否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等。

房地产——市场回暖显现带动效应

在上半年经济运行中,房地长市场回暖势头明显。盛来运说,房地产市场二季度出现明显的回暖态势,房地产投资、市场销售、新开工面积近几个月都出现了明显的回暖,带动效应比较大。

上海7块地140.3亿元、苏州22块地130亿元,重庆8宗地11.8亿元,广州一块商住地44.2亿元,杭州2块宅地拍出5.6亿元……6月以来,全国重点城市土地市场争夺激烈。业内人士认为,随着4月、5月市场逐步回暖,土地市场也开始升温,销售到投资的传导效应开始显现。

上半年,国内家电、家居等行业随着房地产市场回暖也得到正向带动。对此,易居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对记者表示,房地产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房地产投资如果可以有效提振,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固定资产、第三产业的投资。“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力度超过其他行业。”

但需要注意的是,二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回暖情况较好的主要是一线城市和少数二线城市。刘元春分析,这只是一种分化性的复苏。

消费——结构升级、增长稳定

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盛来运认为,这说明现在需求结构变化符合调控方向,结构在继续优化。

数据显示,新业态给消费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上半年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在过去两年连续高增长的基础之上,今年上半年增长速度将近40%。

在北京,仅1-5月,与信息相关的商品如手机、电脑、电视等实现零售额574.1亿元,增长60.8%。

在消费增长的背后,是民生的改善。上半年居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6%,快于GDP增速,这使得居民消费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

预期——经济增长未来可期

盛来运表示:“下半年有可能比上半年还好一些,这主要是上半年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效应还将得以继续发挥。”

一方面,上半年投资计划的项目,有些二季度还没有进入操作阶段,从项目审批到转化为实际的投资和生产力要有一个释放的过程;另一方面,改革创新相关的红利会得以继续释放。

除此之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在快速成长,将为下半年发展带来新动力。

在新产品当中新能源汽车成为代表。尽管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销增速大幅回落,但是新能源汽车产销却逆势增长3倍左右。仅在北京6月份新上牌的新能源汽车就接近2000辆。

而在互联网领域,从投资创业到消费者终端应用感受,今年上半年良好势头的延续受到各界期待。“‘互联网+’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而且使中国经济真正的实现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盛来运说。

在下半年预期向好的同时,专家建言要继续深化改革、做好调控。

祝宝良表示,下半年需要把“稳增长”和“促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刘元春说:“在发展动力切换期,需要做好制度性的安排。”(“新华视点”记者杨毅沉、何欣荣、郑钧天、于佳欣)

备受关注的中国经济“半年报”15日公布,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7%,主要指标逐步回暖。海外媒体、机构和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经济活跃度回暖,经济增长今年下半年有望缓慢加快。

显现企稳初步迹象

英国路透社说,中国经济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与第一季度持平,略超出市场预期。月度的经济活跃度数据也超出预期,工业产出达到5个月来新高,释放出经济反弹的迹象。宏观经济出现改善迹象有助于提振信心。

美联社说,这组数据意味着,中国经济将有条件实现7%左右的年增长预期目标。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说,这些积极的数据确认了中国经济企稳的初步迹象。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惠誉亚太区主权评级主管高翰德说,7%的经济增速符合惠誉的预期。随着货币与信贷政策放松的实施,中国经济增长今年下半年将缓慢加快。

彭博社亚洲经济学家欧乐鹰和陈世渊说,中国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企稳,6月份工业增加值、零售销售增长加快说明第二季度末中国经济重拾增长动能。这预示着今年将稳步实现政府制定的7%左右的增长预期目标。

结构转型更趋合理

海外专家指出,在当前世界经济动力不足、潜在增速趋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实现这样的增速与中国政府大力推进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密不可分。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章俊说,中国经济第二季度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结构转型依然在推进中,而且是在向更趋合理的方向发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陈刚认为,总体上,宏观经济还是比较稳定的,基本实现了政府预期。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转型还是比较明显的,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增长仍然高于平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

陈刚说,中国转型比较成功。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比较快,这不仅仅反映在GDP的数字上,也反映在中国空气质量的好转等方面,说明转型还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另外,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长还是比较快的。

巴西圣保罗因斯珀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罗伯托·达马斯说,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在结构调整方面的成就显著,未来应继续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前行,而不是回到政策刺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上去。

英国华威商学院教授卡迈勒·迈拉赫说,在中国,经济指标都指向一个放缓但是稳定和更可持续的增长,这一过程将持续几年。中国经济具有韧性,足以抵御经济结构再平衡过程当中导致的经济波动,但这也取决于政府能够有力推动一些意义深远的改革,以便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参与记者:马玉洁、高攀、帅蓉、吴心韬、王正润、韩墨、杜静)

中新社北京7月15日电 (记者 周锐)虽然下行压力持续显现,但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却令人惊喜的守住市场心理关口,站稳“7%”。

业内人士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指标持续回暖与先行指标稳定预期让中国经济显示出“筑底”迹象。虽然下半年困难依然很多,但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后续效果持续显现,中国经济将拥有更强劲的增长动力。

“应该说有点超出预期、让人喜出望外”,在国家统计局披露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告诉记者,他和许多分析人士此前的预测都是6.8%、6.9%左右,因为他们观察整体需求的下滑。

过去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疲弱在新开工项目这一指标上表现得尤为明显。1-5月份,中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速仅为0.5%。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大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更是同比下降20%。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稳增长挂上了“加速档”。伴随着各项政策相继出台,诸多已经显现的经济下行风险得到有效对冲。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连续3个月回升。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和财政收入等指标在6月份也全线回暖。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二季度最显著的亮点,就是主要指标增速在回暖。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也继续提高。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也好过预期,完成全年目标的71.8%。

考虑到官方过去几个月推出的诸多投资项目从审批到转化成实际投资和生产力还需要一个过程,房地产二季度也出现明显回暖态势,盛来运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好于上半年是“大概率事件”。

徐洪才则注意到政府债务置换对稳增长的助力。他表示,中国官方上半年的这一举措有效减轻了各地政府债务压力,增加了其可投资、可支配的资金规模。这让地方政府未来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等领域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加强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速本轮的持续下行有望告一段落,盛来运指出,中国经济这个周期的调整时间已持续近5年,从近三年的季度变化情况来看,波动空间越来越窄,稳定性在增强。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也表示,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有可能出现一轮比较好的回升。从而在明年上半年回到稳定状态。

不过,经济增长动力的增强并不意味着困难的减少。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告诉中新社记者,作出“中国经济将触底回升”的判断是有风险的。面对较大的下行压力,中国经济能维持目前的状况已经非常不容易。

有基于此,潘建成表示,下半年稳增长政策仍需要持续发力,并注重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稳增长结合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也提醒说,目前有效需求不足似乎正在替代趋势性下滑成为拖累中国稳增长的主要因素,决策者对此需要高度重视。(完)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2015上半年,GDP实现了7%的中高速增长,接近机构预测中位数、处于合理区间。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效应显现,为下半年经济发展、实现全年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新华网北京7月15日电(实习记者汪亚)备受瞩目的中国经济半年报今日出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296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其中,一季度增长7.0%,二季度增长7.0%。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市场有预测认为上半年GDP的同比增长率可能低于7%这一全年预期目标,然而去年年底召开中央经济会议时,中央对2015年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和可能面临的挑战做出了充分的估计,并在应对复杂局面时制定了完备的方案和及时的措施,使得上半年经济增速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赵锡军提到,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推出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措施,一方面,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稳定经济的增长,提供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各项改革和开放的措施,为机构的调整和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产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和资源。

对于下半年宏观经济的走势,赵锡军认为,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比较复杂,从政策角度来讲,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状态。同时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和产业升级换代的节奏,尤其是新常态下提出的发展战略和思路,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以及自贸区建设等,通过新战略的落实确保上半年稳定增长势头能够得以延续,进一步拓宽增长空间和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促进经济转型迈出新的步伐。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指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上半年总体平稳,处于合理区间,就业形势相对稳定,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消费价格和市场预期基本稳定,呈现出经济运行稳中有升、结构调整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这一成绩的取得,实属来之不易。

经济运行稳中有升,主要体现在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96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对于这一变化,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曹和平教授认为,二季度以来稳增长力度加大,简政放权、金融等改革不断取得突破,财政和货币政策也双双发力,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这些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出现企稳回暖的积极信号。此外,从投资指标看,第三产业投资133527亿元,增长12.4%,快于第二产业9.3%的投资增速,第三产业投资增速进一步加快,将为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注入更强有力的动力。

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主要体现在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内需结构进一步改善,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0.0%,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国内需求保持强劲势头;令人欣喜的是,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9%。分析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势头非常明显,积极因素和新生动力正在积聚。

今年是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第二个年头,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当前主要指标好转的程度仍是初步的,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小,我们不能对此掉以轻心,经济企稳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确保实现全年增长目标仍任重而道远。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着眼点在强动力、增活力。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要不断激发、充分释放内生动力和活力。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服务效率;要完善结构性减税,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促进服务业发展;要推动金融改革,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点在转方式、调结构。要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引导各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调结构、转方式上来;继续加大力度深化资源价格改革,更多运用经济手段的力量淘汰落后产能,促使企业节能减排、升级换代;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展望下半年,我国政府将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定力、灵活施策,加大区间调控、结构调控、定向调控力度,保持经济运行在预期合理区间。同时,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力度,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塑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陈昭晖)

国家统计局:今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0%

2015年07月15日 10:04:46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快讯: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今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0%,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0%。

虽然已经公布的经济数据为经济回暖添加了不少佐证,但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仍将破“7”,但不必担心的是,下半年经济将好于上半年。

国家统计局将在15日公布包括GDP、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工业增加值等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多家机构认为,虽然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已经开始回暖企稳但不稳固,二季度GDP同比增速料跌破7%,创2009年一季度以来最低增速。

“经济近期呈现出的企稳迹象并不稳固,高频数据显示稳增长政策下生产面延续疲弱态势。”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指出,发电量继续同比下跌,产能利用率延续下行,宽松政策并未有效推动生产面出现持续改善。

虽然日前公布的我国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有改善迹象,外贸数据也显示向好,6月出口同比增速四个月来首次转正,进口降幅则为年内最小。业界对于6月单月数据的预期较为乐观,6月的固定资产投资、消费都将较5月有所上升。房地产市场回暖且部分城市房价明显上涨。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就在研报中指出,投资下行是今年经济增长放缓的最主要原因。4月和5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5.9%和6.1%,连续两个月小幅回升,预示经济下行压力可能缓解,二季度可能趋稳。

但衡量工业的主要指标——发电耗煤量和铁路货运量持续下行。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测,工业生产乏力可能抵消了服务业的稳健增长,估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速从一季度的7%小幅回落至6.9%。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称,“从进出口数据上看,二季度GDP增速肯定要落到7%的目标以下,能达到6.8%就不错了”。

随着经济上半年触底,市场普遍预测中国经济将在今年下半年复苏。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表示,不论现在数据有多难看,都无须大惊小怪,因为一二季度经济下行已成定局。经济下半年见底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稳增长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正在为经济企稳创造条件。前期稳增长的效果也将在下半年进一步显现。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预计,未来2到3个月,经济活动增速有望进一步企稳,并于三季度末至四季度呈现温和复苏态势。受益于今年4、5月份以来货币政策的持续放松,GDP环比增速的回升有望在三季度最为显著。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