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新闻自由”必然追求市场竞争优势
市场经济这个外部环境,决定了最终的新闻自由不可能仅仅是某种抽象的价值,而必然是符合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体现新闻自由的载体,必须符合这种规律,并在市场竞争中获胜。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之所以走到今天,首先是因为他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借助典型的煽情报道,借助各种猛料、内幕、独家新闻等等,赢得了市场的青睐;而所谓市场的青睐,是通过受众,包括那些在“窃听门”暴露之后愤怒不已的大众,对《世界新闻报》等小报的偏好实现的。
这些猛料、内幕、独家新闻,满足了消费者窥探他人隐私的需求,阅读之后带来的愉悦,使人每每不能自拔其间,唯一没有想到的是,这种无限膨胀的内幕挖掘,实际上是以被挖掘对象的隐私损失作为代价的。从新闻集团的角度来看,迎合、引导、放大乃至纵容受众窥探他人隐私的负面偏好,固然在短期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同时也迫使其自己的行为日趋走向公众容忍的底线,而最终当他越过了这条底线的时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终于酿成了今天的局面。
另一个作为外部环境存在的,是政治权力。媒体虽然要监督权力,但这种监督必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无论是公开规则或者是潜规则。“窃听门”中引发持续不安的特点在于,人们发现原先应该彼此制约的新闻媒体与权力,竟然实现某种形式的“合谋”。但坦率说,这种“合谋”始终以某种方式存在,姑且不说小报高度发达的英国,即使在美国,也有类似情况。“维基解密”披露伊拉克、阿富汗的战争文件以及国务院电报等事件中,试图与《纽约时报》合作,但后者拿到爆料之后,很自觉地跑去白宫商议宣传的角度,这种“自律”便是某种“合谋”规则的体现。因为这样,所以《纽约时报》才能成为白宫“指定”的最主要放话媒体之一,持续获得其他报纸所不能得到的“内幕消息”。
这些游戏规则同样不是一蹴而就,在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在漫长的时间里经历各种互动、博弈、纠结之后的产物。同样的,这些具体、鲜活而真实的互动、博弈与纠结,也很少坦白明了地出现在新闻自由的教科书里,因为和普世价值的光鲜形象相距甚远,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世界。面对现实和真相,是需要勇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