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爆炸案记者手记:拿什么来面对“恐怖”?
www.fjnet.cn?2013-04-17 15:56? 孙浩?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这并非热播美剧《国土安全》中恐怖袭击的拍摄现场,而是活生生现实。当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现场15日下午接连发生爆炸后,无论浓烟中四散奔逃的亲历者,还是电视机前一遍遍重复观看现场视频的观众,不少美国人心头那根与“恐怖”二字相连的弦又被触动了。 事发以来,美国各大报刊、电视、网络媒体纷纷滚动报道,“恐怖袭击”一词频现其中。媒体先于警方对事件定性,折射出后“9·11”时代美国社会某种“惊弓之鸟”的心理。 “恐怖”二字对美国人有何复杂意味?从奥巴马政府的反应就可窥见一二。奥巴马总统在事发后的两次全国电视讲话中,一方面碍于调查工作尚未结束而不能立即将波士顿爆炸定义为“恐怖袭击”,另一方面又唯恐被责以行动不力而必须突出“恐怖”字眼,只好谨慎又拗口地强调“正按‘恐怖主义行径’处理”爆炸案。 自近12年前“恐怖航班”重创原本自信满满的美国社会以来,美国人似乎一直陷在“又累又恐”的两难境地。 一方面,以反恐之名发起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似乎形成某种“越反越恐”的怪圈,并给美国社会制造了从退伍军人安置到对穆斯林的“隐形歧视”等一连串难以治愈的“偏头痛”。在去年一起造成7人死亡的枪击案中,人们怀疑遇害的锡克教徒就是因被极端分子误认为穆斯林而不幸“躺枪”,这一事件很可能只是美国社会这一深层矛盾的缩影。 另一方面,对恐怖主义的集体记忆依然深植美国社会,人们抱怨虽多,却不敢掉以轻心。今年3月初,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宣布从4月下旬起将允许飞机乘客随身携带部分类型的小刀。这是“9·11”以来美方首次放宽安检要求,结果舆论哗然,斥之为置公众安全于不顾。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 [ 04-17]漳州:市民赴美游未受波士顿爆炸影响
- [ 04-17]波士顿爆炸案可疑人影照片在Twitter受热议
- [ 04-17]驻美领馆:波士顿爆炸案受伤中国女生病情稳定
- [ 04-17]评论:波士顿爆炸案为全球反恐合作敲响警钟
- [ 04-17]专家谈波士顿爆炸案可能凶手 称美国还是大意了
- [ 04-17]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受伤中国女留学生脱离危险
- [ 04-17]一名中国公民在波士顿爆炸案中不幸遇难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