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大案带来启示 美将面临更多元化恐怖威胁
www.fjnet.cn?2013-04-23 09:45? 邹强?来源:法制日报 我来说两句
动机成疑: 等待真相需耐心 由于案犯来自车臣,有媒体将注意力转向俄罗斯。4月2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奥巴马通了电话。普京对在波士顿恐怖袭击中的死难者表示哀悼,表示将在打击恐怖主义问题上与美国加强协调,双方强调了情报部门合作的重要性。 案犯虽已落网,但背后动机依然不明。焦哈尔兄弟究竟只是“独狼”,还是与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有染,美国舆论对此莫衷一是。有分析指出,使用“压力锅炸弹”明显带有国际恐怖组织的行事色彩。早在2010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土安全部的一份情报报告就显示,“压力锅炸弹”曾在阿富汗、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的恐怖活动中被广泛使用。而“基地”在也门的分支,曾将此方式向各国的“独狼”介绍推广。 尽管程度不及2001年的“9·11”事件,但波士顿爆炸案仍唤醒了美国民众的焦虑和恐慌,他们担心美国本土无法彻底摆脱这样的恐怖袭击。 同期发生的得克萨斯州化肥厂爆炸和蓖麻毒素信件事件,更加剧了民众的心理紧张。美国首都华盛顿显著提高了安全警戒,从白宫到国会山的宾夕法尼亚大道上,“几乎每个角落”都部署了警力,国土安全部的警察也开始进入地铁系统执勤。 专家则认为,在获悉全部真相之前,难以对波士顿爆炸案的影响进行深入评估。“波士顿爆炸案是一场悲剧,但不会形成‘9·11’式的冲击。”布鲁金斯学会的情报项目主任布鲁斯·里德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央情报局出身的里德尔长期研究反恐问题,在奥巴马政府推出的“阿巴战略”中曾担任主要智囊角色。里德尔表示,现在人们虎扑篮球:波士顿爆炸案获得的都是“初步信息”,而初步信息有时会误导人们的判断。里德尔以1988年的洛克比空难举例说,初期的情报和评估都认为事件由叙利亚策划,但最终才确定是利比亚所为。 “要获悉波士顿爆炸案的真相需要耐心,因为真相大白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里德尔对本报记者说。 反恐与移民: 奥巴马政策遭遇挑战 毋庸置疑,波士顿爆炸案对奥巴马政府的反恐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因为奉行“无人机”反恐,才导致美国四面树敌和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而在强化本土安全方面,奥巴马政府的举措则显得乏善可陈。 “对那些相信奥巴马是超级英雄的人来说,波士顿爆炸案揭示了残酷的现实。”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专家查尔斯·沃尔科特说,“奥巴马所能做的,只是展示治疗师般的象征性能力,并承诺将元凶捉拿归案。” 里德尔则认为,奥巴马就任总统以来虽未像前任布什总统那样高举“全球反恐”旗帜,但却是全力推行反恐政策的一位总统,奥巴马努力的目标就是防止美国再次遭受“9·11”式的恐怖袭击。“因此,奥巴马不会因为波士顿爆炸案饱受诟病。” 《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不论如何,美国社会总是存在“独狼”、与恐怖组织有关的本土极端分子或极端组织,他们注定会发起恐怖袭击。“不管你喜欢与否,这都将是21世纪的美国面临的一种常态。” 在波士顿爆炸案中,一号嫌犯塔梅尔兰曾于2007年以难民身份获得绿卡,而兄弟两人在美国至少“合法居住”了一年。有分析指出,奥巴马政府对非法移民过于宽松的政策,是否会为焦哈尔兄弟这样的潜在恐怖分子大开“绿灯”。 本周开始,参众两院都将举行无人机反恐的听证会,美国智库和媒体则接连聚焦在国会争议不决的移民改革。可以预见,奥巴马政府在这两大问题上都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乃至阻力。 悲剧已然过去,生活还要继续。但专家指出,美国民众需要提高安全意识,这不应只是执法部门的关切,也是每个人的应尽责任。“再严密的安保措施和再详细的情报搜集,都无法保证民众的绝对安全。”《华盛顿邮报》记者乔尔·阿肯巴克撰文指出,“美国是个开放的社会,而不是一个警察国家。人们应对波士顿悲剧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你的生活,但同时要睁大眼睛,对周围提高警惕。"(驻华盛顿记者 邹强)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23]波士顿爆炸案嫌犯储藏大批武器 规模似小军火库
- [ 04-23]美国波士顿爆炸案嫌犯在病房中被正式起诉
- [ 04-23]波士顿嫌犯已恢复意识 正通过书面方式回答讯问
- [ 04-23]美白宫拒将波城爆炸案嫌犯列为“敌方战斗人员”
- [ 04-23]美国FBI两年前曾调查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嫌犯
- [ 04-22]美波士顿爆炸案嫌犯曾于2012年去俄补办护照
- [ 04-22]以色列网站阴谋论:波士顿爆炸案嫌犯是双重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