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报》6日刊出署名文章认为,俄罗斯日前没收涉及3万名左右在俄华商的集装箱货物。华商意外成为靶子,其实这次行动的对象是梅普模式中新体制的靶子。梅普模式转变新体制,对于中国商人而言,就是寻正规途径出口俄罗斯,而“灰色清关 ”变相让寡头收益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文章摘录如下:

普京在切尔基佐沃市场没收的近6000个集装箱货物,价值 20亿美元,涉及3万名左右在俄华商。其实这次行动的对象是梅普模式中“新党国体制”的靶子。梅普模式转变为“新党国体制”,对于中国商人而言,就是寻正规途径出口俄罗斯,增加俄罗斯政府的收入,“灰色清关”变相让寡头收益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莫斯科东部行政区区长叶夫季赫耶夫29日宣布,切尔基佐沃集装箱大市场自当日起被临时关闭。普京在切尔基佐沃市场没收的近6000个集装箱的货物,价值20亿美元。俄罗斯总检察长柴卡表示,这些查封的商品绝大部分是通过“灰色清关”的中国商品,涉及3万名左右在俄华商。

其实这次行动的对象是梅普模式中“新党国体制”的靶子,所有挡在“新党国体制”面前的障碍都将会马上被除掉,包括不守法的商人。中国商人如果聪明的话,就要赶快换船,这些靠集装箱市场起家的车臣人、印古什人等,已被普京抛弃了。

华商意外成为靶子

梅普模式转变为“新党国体制”,对于中国商人而言,就是寻正规途径出口俄罗斯,增加俄罗斯政府的收入,“灰色清关”变相让寡头收益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查封中国商品十年前一般都是警察或内务部赚钱的手段,一次查封的货物金额都在200万到2000万美元,最后都以10万到200万美元将货物赎出。现在扣货金额已经到20亿美元,这样更要进一步宣传梅普模式中普京扣货真正的目的所在,否则这些连俄语都不会说的华商就没有未来了。

梅普模式成型的目的是国际战略组合还是经济组合或者政治组合呢?跨部门、跨党派交流成为“新党国体制”的目的,建立蜂窝型、立体交叉结构、体制内外混合的官僚体制为梅普模式的最终目标。

蜂窝型、立体交叉结构的官僚体制其实就是普京结合政党、政府、基金会、国家外交安全单位为一体的新“党国体制”的再现。台湾政治大学俄罗斯研究所所长王定士教授认为,普京自2008年逐渐凝聚成“党国体制”的氛围,在2009年俄罗斯经济危机中迅速成型。普京在新型体制下,注意了避免“党库通国库”的问题,基金会就成为国家项目的另外一个完成单位。基金会在国家组建的基础上,加入了跨部门成员和不愿意进入体制的党政精英。

俄罗斯此举目的在于: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于腐败的控制、稳定党政的沟通平台。“新党国体制”的试验场就是不法商人。台湾政治大学俄罗斯研究所所长王定士教授认为,这一体制中政务官和党的平台进行沟通对于政策的贯彻和执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是要尽量避免相互的干预,最好的模式就是将政务官和党的经验交流传承,避免“民主政治”的内部消耗。


新体制重协调

到2012年,梅德韦杰夫就有可能卸任,但普京仍保留总理地位或成为总统。这样的双领导制,并以一个人为核心,可以在未来八年或者十二年间培养俄罗斯在技术、文化上的战略优势。俄罗斯不可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的生产基地。发展俄罗斯特色的经济才是普京施政的重点。

按照普京本人的思路,就是将俄罗斯文化的优势在基金会的灵活运作方式下体现出来,跨越党派和政府部门,以项目为主轴,直接协调。

中俄交流面应更宽

普京的跨部门运作计划中的基金会因素增强,基金会在中国没有相对应的对口单位交流。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研究院院长冯绍雷教授表示忧心。中国对于俄罗斯的交流常强调体制性、稳定性的交流,对于有影响力的智库、独立人士、基金会的交流比较缺乏,比如研究美国、欧洲和独联体的俄罗斯基金会和独立学者就很少到中国,而这些人恰恰是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周边隐性核心人士。

梅普体制下的中俄关系将会和普京当总统时有着天然的分别。在普京总统时代,中俄关系比较强调部门对部门的协调合作。2006-2007年在国家年的框架下,部门间的合作加强。2009年随着俄语年的展开,中俄在非传统战略安全领域展开合作,跨部门合作将会成为主流,而跨部门合作主要是在非传统战略安全全领域展开。如何理解梅普模式的新体制是新的课题。

' />

“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

6月29日,位于莫斯科东部地区的华商聚集市场“切尔基佐夫斯基”(华商称之为“一只蚂蚁”)因破坏环境卫生规定而被临时关闭,华商价值20亿美元的货物被扣留。俄媒报道,原定7月1-2日重新开市的“切尔基佐夫斯基”依然被关,市场失去往日人头攒动景象。

俄罗斯新闻网7月2日报道,莫斯科“首都消费市场与服务部”负责人弗拉季米尔·马雷什科表示,“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重新开放最快也要到年底。他说,现在市场正进行卫生清理工作。一旦俄卫生部检查通过,市场才可以再次开放。

俄新社报道,7月2日俄卫生部将派人检查该市场卫生状况。目前,该市场仍被关闭,只有几个人在市场内走动。人们很关心,何时市场可以重新开放。

6月初,俄总理普京曾要求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没收的近六千个集装箱的货物,价值二十亿美元。据报道,这些查封的商品绝大部分是通过“灰色清关“的中国商品,涉及三万名左右在俄华商。

俄媒报道,俄第一副检察长亚历山大·布克斯曼曾把“切尔基佐夫斯基”称之为“腐败的源泉”,表示必须除掉这个“毒瘤”。莫斯科市政府曾5次关闭“切尔基佐夫斯基”,第一次是因为要修建三环路,之后分别在2006年、2007、2008和2009年将其关闭。

新闻回顾:俄罗斯临时关闭大市场 华商命运受关注

新闻摘要:莫斯科二十九日宣布,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自当日起被临时关闭。被查扣的二十亿美元中国商品和在市场谋生的中国商人命运再次引起关注。当局接到对该市场违反卫生规定的大量投诉,所以下令临时关闭市场。

' />
中国青年报莫斯科7月2日电 6月26日,在接受俄新社记者采访时,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高锡云表示,俄查封切尔基佐沃市场事件,给中国商人带来了巨大损失,但俄中经贸合作走向正规化是必然趋势。就在此前一天的25日,俄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主席巴斯特雷金宣布,俄检察院侦查委员会业已成立由俄所有执法部门代表组成的专门机构,努力尽快彻底关闭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

“一只蚂蚁”里的中国货是“走私品”吗

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位于莫斯科市东北部,被在俄华人称为“一只蚂蚁”市场。凡是在莫斯科呆过一阵子的人都知道也都去过这个地方,比如理发、买中国人喜欢吃的青菜、豆腐等。这个叫“一只蚂蚁”的市场,其实与蚂蚁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这个地方的俄语发音是“伊兹马伊洛沃”,中国人嫌俄语念起来绕口,就干脆把这个名称汉化了,直接叫成“一只蚂蚁”。这个市场是许多在俄华商的“淘金地”,也是在俄罗斯有名的中国商品集散地。

2008年9月11日,俄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突然对该市场采取强制行动,共查封集装箱约6000个,重量约10万吨,货物总价值约20亿美元。这是近几年来在俄华商损失最大的一次事件,也再次凸显中俄民间贸易走出“灰色清关”的紧迫性。

据悉,俄方大规模查抄中国商人货物的理由是,这些货物“没有报关单和税单”,“货物来路不明”,因此认定这些货物是“走私商品”。但知情者指出,俄方指责华商货物为“走私货”有欠公允,被查封并拉走的许多货物都是通过“灰色清关”途径进入俄境内,由俄海关委员会指定的“清关公司”负责办理入关手续的,这似乎不能完全与“走私品”相提并论。

俄打击“灰色清关”时松时紧

什么是“灰色清关”?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各地市场商品供应极为紧张,俄政府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进口商品。为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所谓的“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提供运输和清关捆绑在一起的“一站式”服务。这种服务也常被称为“包机包税”、“包车包税”或“包柜包税”。这种方式对到俄罗斯做生意的商人的有利之处是进口手续简便,货主只要向“清关公司”缴纳一笔费用,自己不用与海关打任何交道,“清关公司”就会把所有俄罗斯海关报关手续办好。目前,俄罗斯在同土耳其、韩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等许多国家的贸易实践中,也都广泛使用“灰色清关”。

多年来,俄主管部门对“灰色清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打击也是时紧时松。“灰色清关”几乎一度成为俄罗斯进口的惟一路径,并被各国商人看成是抢占俄市场的无奈手段之一。事实上,俄罗斯政府也非常清楚“灰色清关”的弊病所在,但一时又下不了彻底取缔的决心。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牵扯的因素也非常多:直接或间接参与非正规贸易的俄罗斯人很多,突然关闭这一渠道,会导致很多人失业;通过“灰色清关”途径进口的商品价格相对较低,关闭这一途径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俄罗斯日用品价格上涨,进而直接影响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同时,“灰色清关”已经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链,这个受益群体在俄罗斯很有势力,关闭“灰色清关”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因此,他们要利用手中的一切资源竭力拖延非正规贸易的消亡。

近几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俄高层开始考虑对“灰色清关”说“不”。2000年,普京下令严查莫斯科最大的“大公”和“三条鲸鱼 ”两个家具城,查出大量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走私进口的欧洲家具,涉案金额高达2000万美元以上,牵扯人员分布在俄联邦调查局、内务部、总检察院、海关总局等各强力部门。2005年8月,俄警方在莫斯科舍列梅捷沃机场海关截获以网球和地漏盖名义报关的大批走私手机和电脑配件,货物总重量约300 吨,可组装20多万部手机,总货值超过1000万美元。据悉,该走私网所供手机占俄整个手机市场的65%。但是,俄罗斯的每次“严查”,似乎都给人以“雷声大、雨点小”的印象,这使得“灰色清关”现象屡禁不止。


在俄华商:最容易“受伤”的商人

今年6月1日,俄总理普京亲自主持政府主席团会议,讨论发展本国轻工业的具体计划。普京指出,为发展俄本国轻工业,俄政府要在两方面下工夫:加大对本国轻工业企业的投资;有效打击走私活动。普京举例说,在莫斯科一家市场查获了将近20亿美元的走私货。6天后,俄总检察长尤里·柴卡在电视节目中透露,普京所指的“20亿美元的货”就是切尔基佐沃市场没收的走私货。这似乎开启了俄政府打击“灰色清关”的新一轮风暴。

据了解,轻纺商品属俄“灰色清关”的重灾区。近年来,俄本国产业在整个轻纺业中所占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俄工商会轻纺企业委员会主席证实,目前在俄轻纺市场上,60%的商品为灰色进口产品。这使得轻纺商品最容易进入俄强力部门视野,在俄华商成了俄相关部门的“重点关注对象”。

2004年2月9日至12日,俄内务部警察接连拉走莫斯科“艾米拉”贸易市场内总价值3000多万美元的华商货物。2005年3月12日,俄税务警察将位于莫斯科南区的萨达沃特“花鸟市场”内的中国鞋强行拉走。这批鞋主要来自温州20家出口企业,达100多个集装箱,价值8000余万元人民币。尽管对中国货物的封库拉货事件屡屡发生,但因有高额利润吸引,加上侥幸心理的作用,部分在俄华商还是不愿下决心与“灰色清关”决裂。

不能否认,“灰色清关”的贸易方式,在历史上对促进中俄两国民间贸易的发展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俄国内的“灰色清关”这张看不见的大网中,华商是利润率最小、风险最大、稳定性最差的一环。所以,俄高层每次清剿“灰色清关”时,损失最大的就是华商。

发生在2008年9月11日的俄最高检察院调查委员查封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华商货物事件,给在俄华商再次重重地敲响了警钟。这个市场的大老板是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出生的犹太人伊兹马伊洛夫,据说他在俄高层人脉很广,与许多有权有势的人称兄道弟,所以这个“一只蚂蚁”市场似乎成了在俄华商的“避风港”。但如今,“避风港”已不再宁静,就连伊兹马伊洛夫本人现在也正忙着申请土耳其国籍了。

华商该摒弃“灰色”渠道了

“灰色清关”是中俄两国共同关心的话题。为解决中俄民间贸易中“灰色清关”这个“瓶颈”,中俄两国政府在2004年就成立了“中俄政府规范贸易秩序工作分委会”,开展相关工作。胡锦涛主席今年6月17日访俄期间,与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共同发表了《中俄元首莫斯科会晤联合声明》,声明中强调,“双方表示,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框架下即将成立的海关合作分委会,对进一步提高两国经贸合作水平、加强两国海关部门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对中俄民间贸易告别“灰色清关”、实现双边贸易正规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常言道,“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在俄华商真的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了。只有正视现实,摒弃传统的灰色渠道,更多注重产品质量、营销策略、品牌效应,开展正规清关,真正实现人员、货物、经营“三个合法”,华商才能从“大市场”走向“大商场”,才能不再整天提心吊胆地做生意,才能理直气壮地面对俄方的执法行为,才能不成为俄国内各派势力争斗的牺牲品,才能摆脱那种总是“俄罗斯非法商人无忧无虑拿大头、华商辛辛苦苦拿小头”的怪圈,最终在俄罗斯市场站稳脚跟,并正常发展。

' />
莫斯科东部行政区区长叶夫季赫耶夫二十九日宣布,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自当日起被临时关闭。被查扣的二十亿美元中国商品和在市场谋生的中国商人命运再次引起关注。

叶夫季赫耶夫称,当局最近接到俄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对该市场违反卫生规定的大量投诉,所以下令临时关闭市场。他同时表示,暂时尚不确定市场何时恢复营业。只有在通过有关方面的复查并获得许可后,市场才会继续开放。

当天,警方介入监督执行市场停业整顿命令,从市区抵达市场的路线巴士已经停开。

本月初,俄罗斯总理普京要求内务部、安全局和检察院彻底改变打击走私活动局面,尤其是轻工产品走私活动方面。普京批评说,在莫斯科市内一市场查获了近二十亿美元的走私货,却至今未得到处理。

一周后,俄总检察长柴卡透露,普京所指的是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没收的近六千个集装箱的货物,价值二十亿美元。他同时表示,有些走私商品经检验对人身体有害,将通过销毁等手段予以处理。

知情者证实,这些查封的商品绝大部分是通过“灰色清关”的中国商品,涉及三万名左右在俄华商。

俄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侦查总局二十九日向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递交建议书,要求其采取措施消除该市场商品仿冒等违法行为,并在一个月内给出处理结果。

建议书指出,该局在今年三月二十日侦办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走私案时发现,位于该市场的俄“ACT”集团公司存放和转运大批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商品,并且在该市场工作的大量外国商人身份不合法。莫斯科市行政当局和市场主管部门监管缺失,没有对市场内大量私搭建筑和卫生状况实行规划、登记和检查。

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位于莫斯科东区,形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是莫斯科最大的服装鞋帽等日用品批发市场,并辐射俄罗斯和独联体周边国家。在这里经营谋生的主要以中国人、越南人和中亚人为主。

卢日科夫日前曾表态说,市政府将争取在今年底之前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

' />

5月27日,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以南425公里的一个村庄,一名中国菜农正从蔬菜大棚里出来。他们将要面对的,很可能是当地部门的突击行动。路透社

“有人跳楼,有人自杀,这么多人倾家当产,可至今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价值几百万的货物全没了。”小林(化名)是一名在俄罗斯打拼的中国商人,几年前跟随同乡来到俄罗斯淘金。但没想到的是,莫斯科成了他的恶梦。

6月18日,俄罗斯政府宣布将集中销毁价值高达20亿美元的中国“走私”商品,并要求莫斯科市尽快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这里是数万华商在俄罗斯安身立命的依靠。小林的“几百万货物”就在这批即将销毁的商品中,为挽救自己的这批货物,他上下奔走,但至今毫无结果。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甚至不敢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如果俄罗斯方面知道我接受了媒体采访,我的货物更拿不回来了。”

而小林的背后,是数万名一夜间倾家荡产的华商。

有人跳楼,有人自杀

“何止是20亿美元!6000个集装箱啊!每个集装箱货物的价值都在50万到100万美元之间,这次华商的损失是空前的。”俄罗斯中国浙江同乡会会长倪吉祥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颇感无奈,“有人跳楼,有人自杀,这么多人倾家当产,可至今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6月18日,俄罗斯总检察院表示,没收的这些华商商品属走私品,其中一些伪劣商品将集中销毁。这一消息令华商感到绝望。有多名华商很气愤地透露,俄方称这些没收的商品是走私的、劣质的,但没收后却以低价在市场上倒卖。

而在倪吉祥眼中,这么多年来,中国商人在俄罗斯一直都如此经营生意,以前尽管遇到过没收商品的情况,但毕竟只是小规模的。上世纪90年代初,倪吉祥就来到了俄罗斯,见证了切尔基佐沃市场由小变大的过程,“从1999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涌入这个市场,使得切尔基佐沃急速膨胀,市场里98%的商品都是中国货,很多越南人和俄罗斯人都来到这里为华商打工。”


3万华商沦为替罪羊

据说切尔基佐沃具有20多年的历史,由俄罗斯寡头伊斯梅洛夫创办,目前发展为欧洲最大的零售批发市场。伊斯梅洛夫通过“灰色清关”的方式,吸引大量中国商品进入俄罗斯,由此积累了大量财富。

在市场里经营的华商,除了交纳场地费,还要交各种手续费给伊斯梅洛夫,而伊斯梅洛夫自称会代华商向政府部门交税。“但谁也不清楚伊斯梅洛夫上交了多少税给俄罗斯政府,他可能早已作好了潜逃的准备。”在俄经营酒店的华商晋国田在电话里面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去年,伊斯梅洛夫被列为俄罗斯政府打击对象,俄检察部门指其组织销售中国走私商品,并扣留了市场上的那批华商的集装箱。倪吉祥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今年俄罗斯也陆续查封了切尔基佐沃市场一些华人的仓库,并没收不少商品。

在俄政府重拳下,伊斯梅洛夫早已逃之夭夭,而华商则成了替罪羊。据估计,切尔基佐沃有7万至8万名华商,而这次遭波及的华商在3万名左右。

问题还在于“灰色清关”

俄罗斯方面称查收的中国商品是走私货,是通过“灰色清关”的方式过来的。但据熟悉中俄贸易的人士透露,俄称华商货物为“走私货”有失公允,责任其实不在中国商人。

所谓的“灰色清关”并非走私方式。据这位人士介绍,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国内经济萧条,日用品严重匮乏,而中国轻工业产品在俄罗斯极具竞争优势,大大满足了俄罗斯普通老百姓对中低档商品的需求。于是,俄罗斯一些公司专门做起了“包机包税”“包车包税”的生意,也就是说,发货人在我国内发货、交钱,收货人在俄收货,其余中间环节,包括运输、通关、商检等统统由俄罗斯公司解决。俄海关委员会也批准一些“清关公司”专为这种贸易履行通关手续,收取税款。

但问题在于,有些“清关公司”为了偷税漏税,在货物通关后不给货主出具正式的海关报关单和税单,再加上俄政出多门,腐败现象丛生,这为俄警方随意查扣华商货物制造了借口。

对华商的遭遇,在海外打拼十余年的倪吉祥感觉无能为力。“俄一些部门的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他们自己搞‘清关公司’,但当货物到达俄罗斯后,就什么都不管了,不会办理任何手续。”

在俄华商何去何从

与打拼在俄罗斯的华商相比,一群在俄罗斯辛勤耕种的中国菜农,同样逃不出遭俄罗斯地方政府洗劫的命运。

6月20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以“洗劫中国人”为题报道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叶特库利区执法部门,动用推土机拆除了中国人在当地建造的“非法蔬菜大棚”。很多中国农民苦心经营的农场,在俄罗斯地方执法部门的推土机下因此被夷为平地,理由则是“证件不全”“不符合规定”等等。

但令这些遭受惨痛损失的中国农民不解的是,当初俄方并没说“非法”,等到他们投入大把打把的资金,苦心经营并有所起色后,俄当地政府却要以非法为由野蛮整治。

晋国田说,尽管华商给俄罗斯带来了大量的便宜商品,但俄媒体下的华商形象多为负面。这是在俄经营的华商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而对于深受打击的在俄华商和菜农,何去何从成了当下急需作出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