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干部论坛 > 正文
福建中医学院副书记:强化"五种意识" 推进科学发展
www.fjsen.com?2009-08-24 16:29?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3.1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校已建成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校区,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文体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环境。但也带来新的问题,干部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少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淡化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落实育人为本,就是要在决策和管理过程中首先考虑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学习及身心发展特殊性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途径、措施和办法,在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设计、条件的创造、制度的确立、管理的实施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服务,促进学生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3.2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把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把依靠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前提,强化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要以品德、知识、才能、业绩为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忌贤妒能的陕隘 的人才观,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全面发展、建功立业的工作和学术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高校人才资源的主体,应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关注教师、发展教师、依靠教师。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教师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切实发扬学术民主,强化民主管理,完善教代会制度,对涉及学校政务、财务以及事关学校重大发展或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都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集中教师的智慧,接受教师的监督,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聪明才智和积极作用。

  4.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是推进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是高校增强活力的源泉。我们要以创新的激情、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推进思想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增强体制机制的活力、人才队伍的活力、学校发展的活力。

  4.1创新发展理念,推进制度创新。随着学校的定位转型,原来的一些办学思路、老经验、老办法已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应积极探索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二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晰校院(系)职责权限,赋予院(系)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应创新用人制度,建立和完善合理流动、能上能下、灵活开放、以公开招聘和竞争择优为导向的选用人才机制;创新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公正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创新激励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岗定薪、奖优罚懒、优绩优酬、以鼓励劳动和创新创造为导向的激励人才机制。

  4.2提升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往基于教学型大学之定位,我校工作主要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来展开,因此没能主动融入国家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开展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反映在教师队伍上就是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素质不高,反映在科研团队团队上就是建设起步晚、协同攻关能力弱。而如今在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新定位之下,应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重视对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完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营造激发创新、允许失败、宽松和谐的科研环境,不断提高科研的层次和水平。要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突出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整合智力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凝聚学术队伍,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以创新团队建设促进杰出人才的成长,以杰出人才带动整个团队的发展,提高学校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能力,着力推进中医药理论技术方法创新,进一步开展闽产道地药材研发和省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在中医药基础研究、诊疗研究、新药研发和中药产业化方面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5.强化效益意识

  高等教育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种发展必须是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是高校走内涵发展道路,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长期以来,一些高校效益观念比较淡薄,影响和制约了学校健康发展。在推进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应增强效益观念,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5.1应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高校办学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主要指学校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和创造的价值,具体表现为社会输送的高质量人才的数量;科研成果的创造及开发;在传播文化、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所作的贡献等等。经济效益,也即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提高高等教育活动的效率。追求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充分地实现社会效益,也就是在一定的投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以尽量少的资源消耗培养尽量多的高质量人才、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办学应对国家、政府和社会负责,使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是高校的终极目标。影响社会效益的因素很多,如规模、结构、质量等。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就要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适度调整办学规模,使学生规模、教师规模、教学科研条件、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及资源的配置等相互匹配、协调,达到最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知识结构、层次及数量,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培养的人才基本素质、专业素养、能力水平等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着力提高科研层次和水平,完善产学研体系,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深化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提高中医药诊疗水平,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5.2管理要出效益。提高办学效益,管理非常重要。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重投入、轻效益的现象还比较严重。首先要讲求决策效益,决策是决定高校能否科学发展的关键,但决策效益往往易被忽视,拍脑袋决策、凭经验决策,因决策随意、轻率、失误而带来的教育资源重复、浪费、闲置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必须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决策中的指导地位,强化质量第一、效益至上的意识,加强科学论证,坚持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完善决策机制,使决策真正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效能,实现决策效益的最大化。其次,管理要出效益。必须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尽量减少和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挖掘教职工的潜能,全面提高工作效能。推进校内物力资源的盘活、共享和优化配置,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机制,加强成本核算,提高投入产出比。减少重复购置,集中有限资金投入重点建设,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信息共享、设备共享、资源共享的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加强对领导干部及师生勤俭节约的教育,坚持勤俭办事和节俭发展,使学校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责编:谢添实)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