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国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www.fjnet.cn?2009-09-09? ?来源:求是    我来说两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爱国主义的辉煌篇章

  中国共产党有着长期反对教条主义和坚持独立自主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时候,李大钊就说过: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这个思想的深刻性以及它对于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价值,不仅为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大智大勇所证实,也为今天我党能够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崭新命题所证明。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几代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伟大成果。1956年,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大规模建设任务提上日程的时候,毛泽东就以苏联为鉴戒,提出现在要进行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而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成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主要内容。为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著名讲话和《虎扑篮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这两篇重要著作,集中代表了我们党在这一阶段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它同其他领导人在这个时期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一起,为我们在新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而这一时期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尔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经济建设的急于求成和阶级斗争的扩大化,使这一探索发生失误和曲折,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但是,错误并不是纯粹消极的东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积累,有助于我们通过比较获得对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新时期的探索指明了正确方向。探索首先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突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发展和改革两大主题,提出了虎扑篮球: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论断。邓小平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解决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办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从根本上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奠定了理论基础。怎样才能实现发展?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把生产力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解放出来的根本途径。他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要引进市场机制,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通过对发展和改革两大主题的阐明,邓小平解开了我们以往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一个“死结”,引导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形成和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主旋律和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使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相适应的方针和政策,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稳步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人民稳步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改革开放的成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世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当代爱国主义最辉煌的篇章。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