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的想法,我们今天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长期探索的结果,经过了两次历史性的转型:第一次是1949年到1956年,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型,在这次转型中已经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思想、制度和方针政策;第二次是经过1956年到1978年艰辛而又曲折的探索,从1978年至今实现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型,中国从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发展的道路。人们在研究这条道路时,主要着眼于经济方面,是有道理的,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举世公认是一个伟大的创新。但是中国能够在经济领域取得那么大的进步,与政治、文化等其它领域取得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些领域也走出了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比如十七大报告就说到过“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在经济领域,也不只是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比如大家熟悉的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等等。我们讨论“中国道路”,应该对此开展全方位的讨论。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中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那么长时间的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探索,我们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发展思路和体制机制。但是这个任务没有完成,包括我们的体制也没有完全定型。因此,我主张很好地总结我们的实践经验,深入研究这条道路。包括研究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完善我们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发展这条给中国人民带来希望的道路。
总结我党的执政经验,我认为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就会被历史进步潮流所淘汰。二是要量力而行,坚持求真务实。我们要发展中国,尽快地发展中国,但也要看自己的实力如何,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我们经过3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千万要牢记,我们现在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GDP依然排在一百多位。在这个时候讨论“中国道路”,既要为我们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又要十分清醒,要有忧患意识,要量力而行。所以,我宁可讲这是一条处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中的道路,也不能为那种日益滋长的浮躁情绪“推波助澜”。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来自国内外的“左”的或右的思想干扰而偏离了我们的前进方向。我们要牢记去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讲的三个“不”。沿着我们自己开辟的这条道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五,我不赞成“中国模式”这个提法,我主张“中国特色”。现在世界上许多人在讲“中国模式”,说明我们的经验已经越来越引人注目、受人重视,这是好事。这对我们的探索是一个鼓励,对于那些盲目留恋过去或盲目崇拜西方的人也是一个教育。但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十分清醒,认识到我们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还要继续探索。讲“模式”,有定型之嫌。这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危险在哪里?一会自我满足,盲目乐观;二会转移改革的方向,本来我们的改革改的是旧体制,在旧体制还没有完全变革、新体制还没有完善定型的情况下,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模式”,以后就有可能把改革的对象由旧体制变为这个“模式”,即把这个“模式”视为改革的对象。因此,我赞成“中国特色”,而不赞成“中国模式”。“中国特色”,指的是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自己特点的体制机制。其中,包含了不断探索的含义和要求。当然,将来这个“中国特色”完善了,定型了,是不是可以说形成了“中国模式”呢?这个问题可以继续探讨。现在,还是慎提“中国模式”为好。
作者注:我在一个理论研讨会上,就“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问题,谈过一些个人的看法。传到社会上,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也希望了解所讲的内容。在《北京日报》记者的帮助下,把我当时发表的意见整理了出来,我又作了一些修订,发表于此。
(作者为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 2009-11-13中国道路是从马克思主义历史高度上产生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2009-10-20王宏:探寻“中国道路”的灵魂
- 2009-10-12专家谈60年执政启示:“中国道路”还未完全定型
- 2009-10-07“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 2009-09-29人民日报:走向复兴的“中国道路”
- 2009-09-24人民日报评论员:世界瞩目的“中国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