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文史纵览 > 正文
近代闽南士绅阶层的社会流动——以泉州为例
www.fjsen.com?2009-11-17 09:32? 吴鸿丽?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我来说两句

二、清末泉州士绅与新学

清末废除科举、推行“新政”、创办学堂,传统士绅失去安身立命的制度保障,知识分子开始出现结构性分化,纷纷流向实业、教育等领域。在这一背景下,在泉州各种新式学堂兴起的过程中,一批在当时很有影响的名儒士绅成为先驱者,积极投身新式学堂的创建,成为其中的核心力量,为泉州新式教育的兴起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晋江人吴鲁,这位科举时代泉州的最后一位状元,曾任过陕西、云南主考,安徽、云南督学,吉林提学使,还曾奉命赴日本考察政兵工商学务,是我国新学制改革的先驱者,近代教育家。他从政23年,以倡兴新式教育为己任,所到之处都有兴学政绩。在吉林任职仅1年半的时间,自小学、师范、方言、实业、法政、模范诸学堂,以及中学女学,依次而立。吴鲁特别重视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他在《小学校管理法序》中说:“兴学以小学校为难……劝办小学,非耐劳耐苦,殚十年之功,运以全副精神,专易使教育之普及。”并就这个问题,对当时本末倒置的办学方向提出严厉的批评:“各直省侈言兴学,皆于省会建立高等学堂,上焉者一意铺张,下焉者一意敷衍,而于市镇村庄之蒙小各学,毫不措意,譬犹无根之木,欲望枝叶之畅茂,岂可深耶?”任云南督学时,对云南边远地区的教育也非常关心。根据云南的实际情况,他提出“此地之要,务精其化学,冀开农矿王利源。以中学为普通,以西学为专门,应兼者兼之,如农矿必兼化学,化学必精算学,应分者分之,如习矿务者不必习农务,习公法交涉语言文字,不必习化、电、声、光……若必兼收博览,终恐一艺无成,就使聪明特出,卓越寻常,学成之后,亦不能以一人而兼数职。”[13]他主张因材施教,按教育规律学习,开新学制先声,是一个有卓识有远见的教育家。吴鲁尽管为官不在泉州,但他是泉籍的清末状元,在泉州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虎扑篮球:新式教育的精辟见解,对泉州新式教育的兴起,起到推动作用。

南安人吴增,又名吴桂生,17岁设帐授徒,30岁考中清朝最后一科进士,是年废除科举而没有授官,回到泉州受聘为清源书院山长。宣统元年,点内阁中书。他在京任职期间目睹朝政腐败,愤然辞官还乡继续从事教育,吴增虽出身科举,但却推崇新学思想。他所写的著名的《泉俗激剌篇》,从不同侧面揭露了清末的社会问题,其中《村塾》深刻揭露旧式教育的弊端:“鲁读鱼,帝读虎,塾师自叹教书苦。一日暴,十日寒,村童犹泣读书难。怒骂日几许,先生如猫徒如鼠;夏楚挞一场,先生如狼徒如羊。束修薄,馆地恶,勉强相束缚。学者以学为桎梏,教者以教为牢狱。呜呼私塾不改良,何怪读书种子亡!”[14]作者呼吁要改良私塾,要多办新式小学。他辞官后即从事新式教育,先后50余年,足迹遍及泉属各县及南洋不少地方,是近代泉州教育界影响最大的人物。曾先后试办过光中中学,并在泉州府官立中学堂、泉州公立中学堂、省立泉州中学、培元中学等处任教,当过南安中学、嘉福女子职业学校、昭昧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尤其对创办泉州新式公立中学堂有特殊贡献。光绪三十一年,吴增与蔡思煦、陈家楣等人,联合发起倡议创办泉州公立中学堂,得到批准,同年学堂开办,吴增被公推为监督。为了办好这所学堂,吴增耗费了大量心血,是泉州创办新式教学的先驱之一。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