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务院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标志着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跃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增长的关键时期和西部大开发10周年之际出台这一规划,体现了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坚强决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陕甘两省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巨大支持。《规划》的实施,对发挥经济区优势,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打造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进而实现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战略构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10年西部大开发 陕西跃上新起点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
10年来,陕西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18246元;财政收入10年增长10倍,实现由百亿向千亿的跨越。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万多亿元,年均增长24.7%;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00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750公里,水利、通信、电力、市政公用设施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或建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省累计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32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24%提高到37.3%,陕北大地基色由黄变绿,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能源化工、旅游、果业、畜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增势强劲,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经济带成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陕北正在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迈进,陕南正在形成中药、旅游、水电等多业并举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从10年前的4654元、1456元提高到12858元、3136元。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近8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投资、财税、金融和行政审批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2万多家,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31%提高到45.6%;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962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9.6亿美元,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10年开发开放,10年艰苦奋斗,陕西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当前,西部大开发正在由“打基础”转入“求突破”的新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做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动力,以重点地区的率先发展提升西部地区的整体实力,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的优势愈发凸显。国家启动实施《规划》,并赋予其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新路径、打造西部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等重任,标志着该地区的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担负特殊功能的又一重点发展区域和板块。
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3个重点区域之一,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特别是关中,其特点更为明显。一是历史文化的厚重性。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先后有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3万多处文物景点遍及全区,堪称我国的“人文历史博物馆”。二是科技教育的领先性。关中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有西安高新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批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三是产业构成的高端性。关中的产业涵盖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诸多领域,特别是聚集了全国近30%的航空工业研发生产能力,是我国的航天动力之乡。四是所处地域的战略性。关中地处祖国腹地,又是欧亚大陆桥中国段的中心,铁路、公路、航线和通讯、油气等各种管线密集交汇,千里秦岭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自古以来就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枢纽。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关中—天水经济区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担负起在西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历史重任。
- 2009-07-16关中民俗艺术质朴感人 台艺术家情不自禁翩翩起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