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注重社会公平,扩大政治权威的社会基础。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证明,没有一定的社会公平,一个政治体系就只能得到少部分人的认同和支持,其政治权威的社会基础是不稳固的,要想持久地维持社会的政治稳定也是不可能的。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都不能忽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不能不把社会公平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否则,改革和发展就都不可能得到民众广泛的认同和支持。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公平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政策原则,做出了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政治承诺。当然,解决社会公平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要有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兑现这个承诺有一个时间点的问题。假若这个承诺在长时间内仍不能实现,超过了这个时间点,就会更进一步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加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不满,使其权威性迅速下降。为此,党和政府应积极倡导和宣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平理念,贯彻好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要使社会公平成为广大社会公众的重要价值理念,正确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公正的涵义,摒弃平均主义的公平观,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观念。要切实维护好公民权利,实现机会公平;在政治上,要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平等自由的政治权利;在经济上,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还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处理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努力在全社会范围内消灭贫困现象,合理布局生产力,缩小经济差距,调节居民收入,实现全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是整个政治体系权威的基础和支撑,其存在状况及有效性是决定中国政治稳定的关键所在。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的确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但是,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很强学习能力的政党,也是一个具有很强适应能力的政党。所有关心中国前途的公民,应该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理智地面对大国转型所带来的问题,给执政者以足够的信心、信任和时间。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也必须通过不断调节自身、革新政策和创新意识形态,以应对这种挑战并实现政治权威的重构,以有效的执政党权威为中国人民提供一个持久稳定的政治环境,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31.
[2]王俊拴.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权威性建构的基本特色[J].政治学研究,2002(2):14-23.
[3]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84.
[4]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J].社会学研究,2005(2):55-73.
[5]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3-232.
[6]萧功秦.从转型政治学看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特点[J].浙江学刊,2006(4):131-136.
来源:《唯实》
- 2009-11-23【《党的建设辞典》辞条】执政党必须坚持“两个务必”
- 2009-11-18陈登才: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
- 2009-11-09陈家兴:执政党建设走向科学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