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和集体所代表的往往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个人所追求的有时是局部的、当前的利益。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以占全国人口90%以上最广大群众的眼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狭隘功利主义者。他主张,既要关注人民群众眼前的具体的物质利益,更要谋划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1953年,他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毛泽东认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人民的最高利益。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的过程。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我国的生产力发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就决定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快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有满腔的热情,又要有科学的态度,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稳妥可行,不能操之过急。
3.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积累和消费是一对矛盾。所谓积累就是把国民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而不是全部消费掉。由于国民收入在一定时期是一个既定的量,因而积累得多,消费就少;反之,消费得多,积累就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积累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着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劳动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之间,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它不具有对抗性,可以通过计划调节和合理安排加以解决。毛泽东说:“我国每年作一次经济计划,安排积累和消费的适当比例,求得生产和需要之间的平衡。”[6]215
积累和消费的平衡,在工业建设领域具体表现为处理好国家、工厂建设积累资金和工人消费资金的合理比例关系。在积累国家发展和工厂建设资金的同时,还要顾及到工人的生活。1953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重点必须放在发展生产上,但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须兼顾。福利不可不谋,不可多谋,不谋不行。”1958年11月,他在一份报告上批示:“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必须同时抓起来。不抓生活,要搞好生产是困难的。生产好,生活好,孩子带得好,这就是我们的口号”[3]541。1956年,他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上还指出:“前几年建设中有一个问题,就像有的同志所说的,光注意‘骨头’,不大注意‘肉’,厂房、机器、设备等搞起来了,而市政建设和服务性的设施没有相应地搞起来,将来问题很大。”显然,厂房、机器、设备直接投入生产,而市政建设和服务性设施就不单是为生产,也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