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1955年9月,人民军队第一次评授军衔时,李井泉已经转到地方工作,不再参加评授军衔;根据他的军旅资历,起码能被授予上将军衔。是否如此,看完本文便一目了然。
初次见面,毛泽东评价:“你很年轻,精明强干,又有文化,很适宜做政治工作”
1909年,李井泉出生在临川县唱凯镇仓下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中,除了姐姐和妹妹,三兄弟中他是老大。因此,重活累活少不了他。家里种的几亩薄田,从栽种到收割,他都是主要劳力。
李井泉从小喜欢读书。他父亲是乡间少有的知识分子,望子成龙心切,经常把儿子关在房里,要他读四书、五经。待他年岁稍长,又送他到抚州进洋学堂。1924年秋天,年满15岁的李井泉进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随即就为校园内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的热潮所振奋。教他国语的青年教师章涤昌,曾经在北京参加过“五四”爱国运动。他利用授课之便,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课余,还将《新青年》《向导》《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偷偷地拿给李井泉等学生看。为了掩人耳目,李井泉与舒同(曾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进步学生商议,成立了一个“读书会”,明为钻研功课、交流心得,暗中却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问题。
李井泉在校学习努力,成绩好,国语水平更高出其他同学一筹。他写过不少进步文章,其中有的文章化名登在当时的地方报纸上,有的文章在“八一”起义部队南下时曾当众宣读。由于他思想进步,1927年春天由该校老师章涤昌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出席过在省会南昌召开的农民协会代表大会。
1927年夏天,中国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李井泉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参加了朱德、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对此,官方的《朱德传》是这样记载的:起义部队南下到达临川时,“还有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数百人,在李井泉、萧志戎带领下,也参加了起义军的行列。”随后,朱德派他到第四军第二十五师任政治宣传员。有老同志深情回忆:“你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前线,到士兵中去宣传革命道理,战士们在你的宣传鼓动下,士气大振,群情激昂,纷纷表示决心:我们要抱定必胜的信心,去和敌人勇敢的战斗。于是部队继续南下,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战斗并取得了许多胜利。在这同时,你还深入农村,动员农民协会骨干参军参战,教育农民帮助起义军,送军粮,抬担架,支援前线。”同年9月,他“在广东大埔三河坝战斗后,留在大埔、丰顺、梅县一带做地方工作,先后在丰顺县黄金铺区任共青团区委书记、共青团东江特委秘书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强意志。”(《李井泉同志生平》,新华社,1989年5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