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解决新型“民工荒”问题不能盲从西方就业理论
www.fjsen.com?2009-12-16 11:07? 宋劲松?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首先,今年四月份以来珠三角出现的劳动力供不应求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以廉价劳动力为主的增长模式导致一些企业用工环境不佳,对工人缺乏吸引力。事实上,一些名气大、待遇好、员工有归属感的企业往往不愁招不到人,而知名度小、企业管理及文化建设差的公司即使工资待遇高一些,也不如名企对工人的吸引力大。

其次,我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的新生劳动力供给的绝对减少。“80后”、“90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对薪酬、福利等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他们外出务工更多是为了增长见识、丰富人生,因而把企业能否提供发展机会视作同薪酬一样甚至更加重要的因素,这使得很多农民工并未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升选择更多工作而较少闲暇。

第三,从供需结构来看,“民工荒”问题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之间的不匹配。企业需求的岗位呈“哑铃型”,即对中高以上技术人才如工程师,以及有一定技能的技工人员,需求比较大,但在就业市场中这两类劳动力都相对紧缺。劳动力的供给基本呈“榄核型”,大部分是缺乏专业技能、替代性较高的劳动力。这种结构性缺口将继续影响我国的就业问题。

综上所述,解释我国目前的“民工荒”问题,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经济学劳动力市场理论和就业理论,更不能把这些理论当作经济政策的指向。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和企业生产结构的同质化倾向,企业不可能迅速调整生产率以使劳动力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力价格,并通过价格调整来实现均衡就业。在我国今后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不仅是数量上的,也是结构上的,金融危机影响作为促使我国经济结构做出调整的一次契机,也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只有经济结构调整好了,我国的就业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改善。盲从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相信市场在短期内能自我矫正这个问题,或试图简单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都是不符合我国现实的。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