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对21世纪人类困境的回应
——伊斯兰、儒家和基督教文明的对话
www.fjsen.com?2009-12-17 08:5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来说两句

编者按:11月6日—8日,第六届北京论坛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三百多名专家、学者在历史、经济、文化、高等教育等五个领域,对人类所面对的危机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赛义德·侯赛因·纳瑟(Seyyed Hossein Nasr)、杜维明和彼得·乔希姆·卡赞斯坦(Peter Joachim Katzenstein)在本届论坛上做了重要讲演和对话。本期“东海西海”栏目从伊斯兰、儒家和基督教文明的视角出发,编发三位学者的精彩报告。

本期嘉宾:

■赛义德·侯赛因·纳瑟(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传统研究基金会主席)

■杜维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彼得·乔希姆·卡赞斯坦(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多元文明观与文明对话的意义

纳瑟:作为研究东方思想的学者,我对于中国的传统思想兴趣深厚,我用大量时间来了解老子、庄子、孔子等人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檀香山的一次会议上,杜维明给我看了他的一篇论文,给我很大的启发:伊斯兰和儒家文明之间的对话势在必行,这也是最近几十年的趋势。在19世纪,思想界总是热衷于把我们的文明和西方的文明相比较——印度思想与西方思想、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等等。其实,东方各个文明之间的对话更为重要:他们地域上接近彼此,思想上互相吸收。我和杜维明的对话在经历许多波折后终于实现,通过对话我了解到了杜维明的新儒家学派。伊斯兰和儒家文明一同影响了这个世界近一半的人口,伊斯兰和儒家文明的对话不仅要探讨伊斯兰世界和儒家世界之间的关系,还要探讨伊斯兰和儒家文明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基于多种原因,有必要完整记述伊斯兰同中国从科技到天文再到哲学等很多层面的历史交流,其中一个不容小觑的原因是双方的交流是世界文明史上最精彩的一页。而且,双方交往的长久历史对今天两种文明间建立和谐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而建立和谐的基础不仅是现实考虑。

杜维明: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我们不应该单纯地用“东方”、“西方”来看待它,而是应该用多元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历史与印度文明息息相关,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的影响,中国文化现在会是怎样。唐朝时传入中国的波斯文化也对中华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华文明也从未停止过对其他文明的探索和借鉴。明清时期的穆斯林学者王岱舆撰写的《清真大学》一书和另一位伟大的回族学者刘智所著的《天方性理》都让我们了解了伊斯兰与儒家思想。这两位穆斯林学者思想的重要性不亚于利玛窦,但他们的成果被很多学者所忽视。很多人都把文言文当做一门用来了解中国历史和思想的特殊语言,而忽视了中国古代文本中对其他文明进行研究的材料。但其实很多中国古籍记载了对伊斯兰文明的研究,我们应该对此予以重视。另外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如果没有人把阿拉伯文化的精髓介绍到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怎么能兴起?更不用说启蒙运动和现今的西方社会了。总的来说,中世纪的西方社会大大得益于伊斯兰文明。因此,在21世纪,我们应该重新开始伊斯兰、儒家、印度等各个文明之间的对话。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