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从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看我国当前民众心理和谐
www.fjsen.com?2009-12-18 08:47? 辜美惜 郑雪 邱龙虎?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的完满和谐

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为丰富,人与自然达到空前和谐。社会生产直接满足所有成员的需要,“物的依赖关系”被打破,人人创造并共享财富,个体的交际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大,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劳动生产不再是为了获得交换价值,不再是强迫性劳动,而是人的自由活动。个体不再受限于某一职能活动中,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展自己,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掘。人成为社会的主人,与社会融为一体,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完全和谐一致。因此,在这个理想的社会阶段,人与自身、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都表现出完满的和谐,人的内心达到的是一种内外统一的、自主性的、完满和谐状态。

对构建我国民众心理和谐的启发

纵观三个阶段的社会形态,个体心理经历了从“依附性和谐”到“物本和谐”,再到“完满和谐”的发展历程。这对理解和构建我国民众心理和谐有两点启发:第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阶段民众心态及其心理困境。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属于“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阶段。个体摆脱了先前的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独立性,其主体性得到快速发展,但个体仍受到物的控制,个体的活动和关系仍普遍物化。这种“物的依赖关系”塑造了民众的社会心态,导致了各种心理困境和流行的心理疾病。劳动和能力发挥的物化使个体沦为纯粹的工具和手段,个体在工作中无法肯定自我价值而更多的是感到身心疲惫、情感耗竭、烦躁压抑等,工作倦怠成为一种流行病,大有蔓延之势,过劳死或工作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事件频频发生。社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被简化为物的交换关系,导致了人情淡漠、诚信危机、道德丧失、官员腐败、社会不公等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并孕育了个体内心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日益感到敌对、冷漠、猜疑、焦虑、孤独,各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成为困扰现代人的顽疾;个体因心灵扭曲而引发的暴力性事件如抢劫、故意伤人或自残等时刻威胁着民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第二,促进民众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我们构建心理和谐的终极目标所在。如果个体没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个体所能达到的心理和谐只能是暂时性、片面的物本和谐。从现实条件来看,我国尚未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但是马克思指出“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所以现阶段我们需要创造各种条件打破人对物的过分依赖关系,树立人的本位价值,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民众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民众积极健康的和谐心理。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