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两大核心问题:一是体制问题,一是结构问题。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既是体制转换的重点,也是结构能否顺利实现调整和升级的关键。
国有企业改革战略意义重大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就要靠改革。1978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全部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9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有企业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过程中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承包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个阶段。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快了企业从经营权向产权制度的改革,社会生产力不断得以释放,不仅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经济基础更为坚实,国有企业竞争力更强,多种所有制经济也获得了极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与30年前相比,虽然国有经济的分布范围在收缩,但对国民经济的掌控和主导作用却在增强。目前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中央企业户数占全部中央企业的25%,资产总额占75%,实现利润占80%。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保障国家安全和支撑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受国际市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企稳回升。但面对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因此,在世界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增强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特别是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则代表着我国对经济发展“控制力”的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经济进行适度有进有退的调整,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时代需要的。国有企业尽快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有利于调动民间投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大总量,增强国力。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国企改革经历三十多年风雨历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坚定了改革的信心,明确了改革方向和目标。但在改革进程中,仍会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和羁绊着经济发展,需要我们予以解决。
1、对国有企业改革认识不到位。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举措,不是哪个企业、个人的事。在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特别是在以退为主、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应正确认识国企改革。由于参与企业改革的主体不一,各参与者的目标取向差别非常大,政府主管部门、原企业经理层、原企业职工以及参与企业改制的民营资本拥有者,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难以统一,容易出现部分政府官员、企业经理不愿意放弃眼前既得利益,民营资本巧取豪夺国有资产,企业职工消极参与的诸多情况,加大改革难度。
- 2007-08-26国企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 2007-08-17卢展工专题调研省属国企改革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