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刘尚希:将学习和创新内化为国家精神
www.fjsen.com?2009-12-22 08:02?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如果说中国学着搞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得益于没有简单地照搬西方的理论和做法。尽管知识界主流几乎被西学“洗脑”,但显得“保守”的决策者始终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在被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应大力推行私有化的呼声中,决策者始终坚持了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被认为市场经济需要西式民主的政治架构来配套时,决策者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方式。改革开放的30年中,其中不泛模仿和照搬的地方,但从整体来看,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始终都是保持了“中国特色”,即从中国实际出发来搞市场经济。

因此,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地方都超越了西方教科书的解释力。例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西方理论中一直都是对立的关系,而在我国的实现中,却是分工合作多于对立。用西方理论眼光来看,中国的政府过多地妨碍了市场运行,但现实是,中国的政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市场无法替代的作用。市场竞争和政府之间竞争,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双重动力。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能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所在。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能率先复苏,原因也在于此。再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西方理论视野中,分清各自的事权是必要的,但中国的现实却是“事权共担”,作任何事情,都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决策下,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去完成,形成了所谓的“举国体制”。这种体制不但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优势,而且在实现跨越式发展时,也表现出显著的宏观效率。中国基础设施状况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显著的改善,就得益于这一点。中国工业化用6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一二百年的路程,也与这种中国特色的体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借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把市场当成一个工具或手段来看待的。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就很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这种市场工具论思维,避免了对市场的崇拜和无条件照搬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计划和市场都是工具、公有制和私有制也都是手段,最终的目标是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也就是国强民富。

如果说,依靠学习和创新的精神,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同样也是依靠学习和创新,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完成中华民族复兴之伟业,依然离不开学习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就是用学习、创新这个内在灵魂塑造而成的指引方向的新旗帜。

学习、创新,依然是中国未来发展取得成功的法宝。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