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就近入学和择校的比例分别有多大?社会公众对于“择校”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家长择校的动机、代价、收益是什么?当满足什么条件后,家长就不再加入择校的行列?
序
近年来,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于“择校”现象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批评“择校”以“钱”或“权”获得选择教育的机会,有悖于机会平等的教育理念;批评学校收取“择校”费用,这些预算外的资金在体制外流动,给学校腐败带来了可乘之机。于是,要求坚决杜绝“择校”行为,坚持“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配置原则,就成为越来越明确的政策诉求。
然而,仅仅期待一个美好前景是不够的。在任何国家,优质教育资源都是短缺的,义务教育机会的配置,不仅要有“就近入学”的整体政策,还要根据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特殊性,提供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优质教育入学规则”;治理目前择校现象的政策,也不仅要有最终的目标阐述,更重要的是要有过程性的目标及过程性政策。这都有赖于对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特殊性和现实中“择校”现象的清晰认识。
为了给制定“实”的政策提供“真”的信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2009年初对全国5个省10个大中城市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进行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择校行为调查”,调查这些家庭就近入学和择校的比例分别有多大?社会公众对于“择校”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家长在为子女择校的过程中,择校的动机、代价、收益是什么?当满足什么条件后,家长就不再加入择校的行列?本次调查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中部和东部各选一个省,样本城市包括省会城市和其中一个中等城市,省会城市分新城区和旧城区分层选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样本,12所初中和8所小学共20所学校成为样本单元。地级市不分新旧城区任选一个区分层确定学校样本,不同质量层次的6所初中和4所小学共10所学校进入样本单元。在学校样本确定后,该校一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的学生进入样本群体。样本总规模12234个,有效样本12183个。
- 2009-12-22公权染指择校费让教育资源天平更失衡
- 2009-12-22开封择校问题屡禁不止 政府被指从中获利
- 2009-12-15高考“裸考”成民心所向 “择校”顽疾期待猛药
- 2009-12-15调查:择校费、大学高学费和高考加分最有违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