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邓榕:小康社会是小平同志一生奋斗所追求的理想
www.fjsen.com?2009-12-25 08:34?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上世纪70年代末,他在东北视察看到人民生活还非常困难时,十分动情地对当地领导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还能忍耐多久,很值得我们注意。通过考察和思考,特别是总结“文革”十年动乱所带来的深刻教训,小平同志得出结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新的思想观点,是他思考小康目标的根本出发点。那段时间小平同志思考最多的是,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和以往不同的是,他的思考是以人民的生活状态为落脚点的。在他的设计中,带领人民逐步解决“温饱”、“小康”“富裕”的问题,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接着一个的目标。

父亲第三次复出后的头几年,是在频繁的出访和视察中度过的,那些年,他先后访问了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和美国等7个国家。在国内,他视察了东北三省、安徽、上海、山东、天津等10几个省市。父亲有了特点,喜欢问数字,爱算帐。他到各地调查研究,常常通过和各地负责同志算帐了解下情,通过算帐摸清建设进展、发现问题、纠正工作失误,通过算帐为重要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具体依据。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小平同志看清楚了中国的国情。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看到中国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差距。他说,中国式的现代化,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翻两番。达到这个目标就使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摆脱了贫困,就为人类做了一件大事情。”他还说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小康目标的提出不是小平同志一时一事的想法,而是他第三次复出后一直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

经过三年的实践和论证,小康目标逐渐成为全党的共识,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将小康目标确定为到20世纪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到2000年实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从此,小康这个概念开始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对实现小康目标,小平同志既有雄心壮志,又极为慎重,十二大以后,党内外群情高涨,他却非常冷静。这段时间,他思考最多、关注最多的问题是,翻两番究竟靠不靠得住?翻两番的目标实现后,社会又将是什么样子?

带这样的思考,1983年2月,小平同志专程来到经济发展较快的苏州、杭州和上海,从2月6日到27日,在20多天的时间里,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不停地算帐。他反复向各地的负责同志询问,到2000年,能不能翻两番,有没有信心,他反复思考,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发展前景应该是什么样子。此次到苏杭沪之行,他还非常关注百姓的吃穿住行,参观虎丘时,他和一对年轻夫妇聊起了家常,他问他们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了,听到小俩口说在您老人家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过得很好,越来越好,他开心的笑了,在上海他提出到农贸市场看看,在胶州路农贸市场,他走到卖鱼的摊位前,问问鲫鱼多少钱一斤,鲤鱼多少钱一斤,走到卖冬笋的摊位前,问冬笋多少钱一斤。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