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内部生产过剩矛盾正在趋于尖锐,目前用加大投资保增长与未来产能会更加过剩之间存在矛盾。为此,政府已经把抑制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作为宏观调控的中心任务。目前的主要做法是,一方面压抑过剩产能,另一方面抬升消费,希望能由此改变总供求的平衡态势。这种做法有一定道理,但理论上却讲不通,实践上也会越走越窄。
绕过分配环节供求矛盾难解
马克思主义有关资本主义现代化大生产的原理早已说明,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生产过剩是由于分配环节出了问题。而目前我们的政策却是,绕开分配环节,只在生产环节打转。其结果,即使采用强力的行政手段限制死了所有产能增长,储蓄大于投资的矛盾仍不会消失,甚至可能由于中国的产业资本在国内没有出路而大量外流,对中国更不利。
同样道理,企图通过刺激消费来阻止不断下跌的消费率,目的也达不到,因为在不触动分配结构的前提下刺激消费,增加的消费只能是将未来的消费前移,比如原来打算两年后才更新的彩电由于现在有购买补贴就提前到今年了,所以,由消费刺激政策所出现的现阶段消费高峰,必然连接着未来阶段的一个消费低谷。而且,由于不触动分配结构就不可能造成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刺激政策的效用也会极为有限。比如,2009年初以来,预期1500亿元的“家电下乡”只实现了500多亿元,刺激汽车消费政策则只实现了30多亿元销售额,比原先预想的1300亿元相差更远。
企图绕过分配环节来解决社会总供求平衡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讲不通,在实践中也必然是路子越走越窄,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些小的效果,从长期看却不可能解决生产过剩矛盾,也不可能真正提高消费率。
绕过分配环节宏调陷入困境
次债危机所引发的国际经济危机还没有过去,在中国外部正酝酿着更大的危机,如果2011年以后更大的危机再次袭来,由于可能正逢本轮投下去的巨大投资开始转变成产能,国内生产过剩矛盾更加突出,政府是否还有这次这么大的投资增长余地呢?
如果本轮投下去的20多万亿元贷款由于生产过剩矛盾而有相当部分不能形成还款能力,在银行体系开始出现巨额坏账,政府是否还能继续让国有银行提供巨额贷款呢?
如果出口在下一轮危机中再次大幅度萎缩,国内消费因为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而难以提高,政府又有什么本事让投资需求像这次这样来独挑大梁呢?
- 2009-12-22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 2009-12-16配套设施跟不上城市化脚步 不少“夺命路”待解决
- 2009-12-15思明区人大关注“村改居”社区基础设施城市化建设
- 2009-12-08大学生“逆城市化”喜中带忧
- 2009-12-06专家称1.2亿进城农民工仍处于半城市化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