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21世纪新的国际制度体系的构建仍对传统国际制度的框架构成了冲击与挑战。令国际社会瞩目的是,近年来中国对国际制度建设的影响力逐渐显现,正在发挥重大的贡献。所谓“利益攸关者”、“中美国”等概念出现,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的产物。中国无疑将在这个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在刚刚落幕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国际社会切实感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构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中的强有力的政治作为和极具建设性的能力。努力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担负与自身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责任,积极实现从受惠于国际体制的分享者向新国际制度的创建者和贡献者的转型(此次气候峰会上,中国充分表达了这种积极的趋向),力所能及地向国际社会提供有益的公共产品,不仅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在现行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而且将在这一进程中实现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赵磊:冷战后的最初10年是国际组织发展的10年,21世纪的头10年是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并行发展的10年。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际组织是国际会议成熟阶段的产物。然而,21世纪头10年,国际会议以前所未有的声势重新回归国际政治舞台中心,在全球治理方面与国际组织齐头并进、难分伯仲,“首脑外交”、“会议外交”、“特使外交”等外交形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严格意义上讲,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都属国际会议、国际论坛范畴,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组织。需要强调的是,二十国集团的发展本身并不表明新兴国家已经取代了西方大国的政治地位:首先,二十国集团原本只召开部长级会议,在金融危机之后是法、英等西方国家倡议将部长级会议升格为首脑级会议;其次,八国集团本就是二十国集团的核心成员;再次,二十国集团功能的强化有利于八国集团获得更广泛的合法性支持。长期以来,八国集团达成的共识被认为缺乏代表性而备受争议和反对,因此将更多的发展中大国纳入决策框架有利于发达国家规避不必要的风险成本,获得更广泛的政治支持。就区域制度建设而言,前10年是欧盟、非盟、东盟等区域一体化组织飞速发展的时期,后10年是跨洲际组织大规模建设的时期,如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欧领导人峰会,等等。中国是全球及区域制度建设维护者,是多边主义的倡导者,中国的国际制度影响力不断显现。中国强调有重点的多边主义,始终呼吁捍卫联合国的核心作用。实践证明,中国对国际制度、多边主义的秉持有利于维护中国自身利益,有利于促进国际社会的健康发展。
- 2009-11-30杨洁勉: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立场,不应进入所谓的G2
- 2007-11-26人民日报国纪平: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 2007-04-04基辛格:发展中美关系有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