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自古以来,天文学、物理学、神学、哲学,甚至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对时间的研究较多;在史学研究中,对古代传统时间观念研究较多,而对处于从传统向近代转变时期的研究则较少。交通是物质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吃穿住行——之一,“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在近代,轮船、火车、汽车等利用近代机械力的新式交通工具的进入,对人们的时间意识、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里以江南区域为中心,作一探析。
使人们形成科学的时间观念
计时工具:从自然钟到机械钟。过去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主要是以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动、植物的枯荣与动物的迁徙,这些大自然周期性的变化作为参照系。日晷、沙漏、香线等均是古人想方设法要捕捉住时间身影的智慧结晶,从而使时间成为人们可以度量的单位。近代机械钟表的出现,使时间开始走进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时间计量:从年、月、日到时、分、秒。在基本的时间观念中,小于日的时间单位的划分是不可能完全以大自然生物变化的样态来确定的,一般是人为划分的结果。即使像时辰这样的时间单位,在民间运用过程中因为依靠太阳、鸡鸣等进行判断,只能说是一个大致的时间。近代,出现了可以进行明确划分的短程时间概念:时、分、秒。科学的时间走进民间,还是靠了近代交通的进入与近代工厂制度、教育制度的推行。交通实现了客货空间位移,而时间就是用来表示空间中物体位移的一个计量标准。交通与时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联系。
时间标准:从地方时到标准时。人类经过漫长的时间,选择地球作为人类的钟,太阳作为钟的指针,其最明显的是每天正午太阳在天空中达到最高点。直到近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准确的时间”依然是当地的“太阳时间”。近代开埠,机械时钟随之输入。约在1884年,上海外滩建造了木结构的气象信号台,它通过悬挂不同的旗帜,公布每天最新的气象预报和核对时钟,这是江南地区最早的气象预报台及标准时间对时钟。交通运输是最需要时间约束以维持工作效率的现代生产部门。1927年9月,中国第一家官办广播电台——交通部北平广播电台成立,排定每天20:14—20:16为“时刻象象”节目时间,规定以北平市政府标准时则为准,每晚八点一刻为校对时刻时间。近代以钟表表示的时间制度,其最大特征就是标准化,它意味着人们能够用一致的单位来调整人们与社会的作息步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