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猿相揖别,人作为人生活在地球上,便处于种种矛盾之中。万千矛盾,可概括为三: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身的矛盾。这三大矛盾决定着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全面认识这三大矛盾,有助于我们寻找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使发展又好又快,早日臻于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境界。
一、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是生存的矛盾,物质需求的矛盾,生活环境的矛盾。当人类享受自然诸多恩赐的同时,又不得不承受自然带来的灾害与压力。
首先表现在生存环境不如人意。通常说生态平衡,那只是就局部地区而言。其实,生态原本不平衡。70%是海水,30%是陆地,陆地环境,优劣各半。就拿我国来说,南方多雨,北方干旱;江浙沿海多平地而少矿藏,西北西南多矿藏而少平地;南方多植被,西北多光秃;低纬度炎热难当,高纬度日照不足;贵州地区“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青藏地区高寒缺氧,许多地方环境恶劣,不宜人居。现在搞的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就是调节不平衡。
野生的植物、动物等天然馈赠,不能满足人类的饮食需求;树叶、兽皮、山洞,不能解决人类的御寒和住所。在原始社会,人类靠采猎度日,勉强存活。进入奴隶社会后,由于青铜器、铁器的相继发明,劳动工具和劳动技能的进步,食物稍有结余,却又出现了剥削制度,奴隶依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多数人还是穷人,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里有剥削制度、分配不公的原因,也有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仍然不强、获取的生活资料总量不足的原因。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漫长岁月里,人类基本上靠天吃饭,凭艰辛的劳作收获微薄的食物。唐朝宰相李绅感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民谣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却又无可奈何。千万年来,民以食为天,填饱肚子始终是第一大难题,故迄今为止,人们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问:“你吃了吗?”称找工作为“找饭碗”,丢工作为“砸饭碗”。到20世纪后半叶,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公民才过上了温饱生活,并出现了一批富翁。但是,即使进入21世纪,还有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即使是那些发达国家,仍有相当数量的贫民需要救济,方能维持低水平生活。“全球有半数人口一天靠不到两美元生活;有10亿人一天的生活费还不到一美元;10亿多人每晚都是饿着肚子睡觉;1/4的人口喝不到洁净水。大约1.3 亿儿童从没有上过学,每年都有1000万儿童死于可以预防的疾病。”(比尔·克林顿)有许多人看不见蓝天与阳光,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有病得不到医治,住在危房里,甚至无房可住,生活区的环境脏乱差,交通不便,信息不通。不少地方的进步极为缓慢,慢到几乎一辈子看不到变化。年复一年,面貌依旧;代复一代,贫困依然。
- 2010-01-04福建部署科学发展观与海西建设公共课培训
- 2009-12-29《科学发展观礼赞》简评
- 2009-12-28“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 2009-12-23以正确的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
- 2009-12-23于广洲出席福建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座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