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产权理论认为:“产权是一束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与处置权;而关系产权理论认为“产权是一束关系”,即一个企业组织的产权结构反映了这个组织与组织内外环境间长期稳定的各种纽带关系。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把人性特征简化为“理性经济人”,强调“行动匿名性”,关系产权把决策和行为嵌入到文化、观念和习俗等可对其决策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的社会属性中,从联系的角度来看待产权的作用,强调组织与环境间建立的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和相互依赖关系。一些在经济学产权理论看来是“产权残缺”的现象,在关系产权看来恰是企业为适应制度环境争取未来经济利益采取的适应机制。
在研究经理人报酬契约时,中外经理人差异很大,国企与民营企业也迥然不同,那些优秀的国企“老总”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地贡献自己的年华,这看似“非理性”的选择,在关系产权看来是合乎情理的。因此,在研究经理人报酬契约时,除考虑“成本-效益”的因素外,还要考虑诸如文化、观念和习俗等社会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思维方式不同是中外经理人报酬契约差异的主要原因;自我实现途径不同是国企与民企经理人报酬契约差异的重要因素。
我们可遵循均衡或演进的途径去理解世界,均衡的途径强调经济因素,而演进的途径更注重非经济因素。经济学的经理人报酬契约研究显然走的是均衡分析法,从经理人与股东的动态博弈中去寻找可以实现最优化的均衡点,而演进的途径则告诉我们,在社会环境中,经济制度约束和激励与文化、观念的社会演化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文化观念会影响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反过来会引导文化观念的取向。
在自然法思想影响下的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分离式思维,看待问题时倾向于先剥离出实体所具有的属性与实质,然后通过不同属性与实质对实体进行分类,剥离出来的实体本质属性间不具交集、相互独立。他们强调一种相互独立的判断思维,在这种思维指导下的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在费孝通看来就呈现出一种大田里相互独立的“麦秸状态”。而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则被看作是一种包容式的思维方式,即世界不存在绝对分离的概念,不同的实质属性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渗透的。西方人重物质实体,我们更注重联系,有了这种差异就不难发现经理人报酬契约在中西方市场经济中运行出现巨大差异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