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活一张脸》播出以来,以其贴近生活的时代观照、鲜活的语言对白、精彩的表演吸引了观众的眼光。更加宝贵的是,这部电视剧有着丰富的社会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时间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在迅猛发展、激荡变革的当今时代中,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经受着严重的冲刷和洗礼。《人活一张脸》就是一部记录改革开放这段历史并为人们留下鲜活的集体记忆的电视剧。它选择了改革开放的最初15年作为叙事背景,将贾裁缝、潘凤霞一家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置于其中,以“四两拨千斤”的艺术化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地将那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展现了出来。编剧力求对过往的生活及其真实性进行全面的挖掘,这表现在编剧对若干时代符号的把握上,如下乡知青返城高考需要的“介绍信”、如反映当时人们物质理想的“七十二条腿”、“三大件”;如物质奇缺年代的象征符号“粮票”、“肉票”;如反映那个特殊年代备战备荒的“三线建设”,如反映经济搞活、市场经济的“下海”、“倒爷”、“投机倒把”等。
在现实题材中创建背景真实性的难度并不大,而在真实的时代背景中,塑造形象的人物和编织引人入胜的情节是现实题材的难度所在,所以该剧编剧最主要的功力也主要体现在这里,那就是他在四个横截面的真实情景中合理处理了情节的真实性、合理性、可看性之间的关系。最能体现编剧功力的是第四个截面,在这一阶段,人物同样都是陷入困境,不同的是老大宝文陷入了经济困境和婚姻困境,老二宝武在“帮”与“不帮”之间遭遇着亲情困境与道德困境的双重挤压,而老三宝君遭张静陷害而陷入了道德困境,而三者之间的困境在父亲大寿、锅炉被骗两个高潮事件上发生多次碰撞,情节矛盾不断走向激化,整部戏逐渐掀起高潮,主人公命运的悲欢离合、情感的酸甜苦辣此刻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弦。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 中国人“好面子”。究其实质,“面子”关乎一个人的“尊严”,人要生存,还要生存得有尊严,剧作探讨了一个有关中国人深刻的精神道德问题,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之中到底运用一个什么手段维护自身尊严。将各位主人公置于“陷入困境——摆脱困境”的叙事情景之中,让主人公不断地失去尊严(丢了面子)之后再努力地找回尊严(找回面子)。“面子”在剧中担当了设置情节、组织矛盾冲突的主要手段。如何让自己有“面子”使得每一个人物都充满矛盾感: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需求与满足之间总是出现矛盾,为了实现理想、精神、需求,主人公就要在现实中不断努力,通过不断地丰富物质而达到精神的满足,由此编剧设置了符合这种矛盾特点的多重假定性情景,使得主人公自然而然地走入情节,情节再自然而然地推动人物性格与心灵不断丰富和深化。
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的社会给包括“孝悌观”在内的传统道德观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人活一张脸》将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带入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给当代观众重构了一个正常的中国家庭所应该有的生活状态和伦理关系,并力图从这个家庭的伦理变迁对中国当代伦理道德的变革轨迹有所管窥和思考。作品主要描绘了两对伦理关系,一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孝”的表现;二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即“悌”的表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贾裁缝和潘凤霞对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人生道路的选择以及对待爱情、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更表现在儿女对父母贾裁缝、潘凤霞充满尊敬和爱戴的挚爱真情。该剧把大哥宝文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的中国“长子”的形象,在家中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宁愿入赘赵家,并在家庭多件大事中取舍有道、勇挑重担,他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弟妹们的尊重,深度挖掘和表现了“悌”的内涵。作品通过对“孝悌观”的表现,重构了当代中国渐行渐远的传统道理伦理观念,这种重构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直面生活的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还有着倾向鲜明的教育意义。
作为一个艺术样本,《人活一张脸》的社会意义,是一部纪录片无法做到的,是一本社会学的著作无法做到的,它留给观众的回忆,是温馨,还有感动,它留给社会的是永远直面当下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
- 2008-01-25大变革时代,为什么没有大师级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