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中,马克思在两个意义上超越了近代的唯物主义以及建立在这一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第一,近代唯物主义从可感性的物质表象出发,探讨的是表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按照这种方式来思考资本逻辑时,就会拘泥于资本的物质内容,而看不到资本的形式化特征。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着重揭示的问题。由于形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作为资本载体的商品、货币与资本,这才形成了拜物教意识。第二,产生上述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能历史性地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当时的哲学家与经济学家都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而是将之看作是合乎人性的自然社会。这是将资本主义社会永恒化的想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些人没有看到,在资本逻辑的作用下,资本家只是资本的人格化。正是对资本逻辑的透视,使马克思能够将自己与当时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区别开来,也才使哲学真正地摆脱了解释世界的特征。因此,如何揭示资本逻辑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是我们重释历史唯物主义时需要在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上加以突破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视野
今天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一方面是为了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理念,另一方面是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念来面对当代的问题。这决定了重释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具有当代的历史与文化视野。
这种当代视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批判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变化。马克思面对的是刚从封建社会中脱胎而出的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构成了这一社会的重要特征。但在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一次形态上的转变,即从自由竞争转向了组织化的社会阶段,以福特制为基础的现代大工业生产取得了主导性的地位。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又经历了新的转变,以电子技术为主导的后组织化生产阶段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资本逻辑都体现出各自的一些特征。这意味着不可能简单地以历史唯物主义来面对当代历史。重释历史唯物主义就必须揭示当代社会的内在结构及其历史变迁。其次,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西方社会的文化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卢卡奇与法兰克福学派面对的是大工业生产的资本主义,而后马克思主义面对的则是60年代之后的后组织化资本主义社会。因此,我们必须揭示这种社会变化与文化理念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在当代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时必须加以探索的问题。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哲学理念,那么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就能够充分借鉴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只有将这些成果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视野之中,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阐释,真正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面对当代历史与文化。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