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阳桥
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福建,在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中首当其冲。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是逐步减少经济增长对国外需求和加工贸易的依赖,通过自主创新、品牌建设、自主营销渠道建设,使增长红利逐步回归国民,增加居民收入以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使经济增长目标回归到增加本国居民收入,使居民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和主要动力。国务院《意见》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部分,专门论述了海西建设在产业调整方面的任务,为福建产业结构调整指出了正确方向。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目的在于使福建产业竞争力从价格优势逐步转移到创新优势上来,使经济增长的收益更多地为本国国民所有,使提供居民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和主要动力。为此,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见》的重大历史机遇,扩大需求推动持续增长,转变方式提升发展水平;增强需求拉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扎实推进产业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在产业发展各方面,产业布局是政府能有所作为而且应当有所作为的部分。福建目前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为泉州、莆田、虎扑篮球:、龙岩和福州,其余四市的工业化程度都在40%以下。福建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产业都比较集中。自2002年起,福建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因此,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看,产业布局的关键是新兴重化工业基地的布局。我认为,重化工业沿海化布局的趋势,以及我省沿海6个设区市的现有产业布局,决定了福建新兴重化工业基地的首选之地,应是海西沿海地区工业相对不发达的西南、东北两翼,即漳州、宁德两市。
《福建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确定的重化工业,主要有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船舶、汽车、装备制造业,其中值得探讨的是钢铁、船舶、石化三个产业的新型基地布点问题。《方案》对石化工业基地的布局比较明确而集中。船舶及其相关产业的布局,受现有产业基础的限制较多,显得比较分散。船舶产业属于下游产业,其形成势必拉动一系列上游产业,如钢铁、机电、能源等产业的发展。因此,船舶产业的集中区,最好能够综合考虑与之相关的产业群布点的可能,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目前,《方案》提出的4个集中区固然就船舶生产本身而言,都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和各自特色,有些地区现有产能及产出水平已超出具有更大发展空间但尚未充分发展的地区,但是,从发展角度看,有些地区更适宜走特色发展之路,有些地区则可能成为结合多种产业的重工业基地。至于闽西北内陆三市,改革开放后,发展速度尤其是工业化进程逐渐落后于沿海地区。因此,在强调闽西北工业布局必须服从全省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大局的同时,应通过转移支付、对口支援等有效方式,处理好地区之间利益分配关系,使闽西北地区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作出贡献的同时,得到合理补偿,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一方面需要适应福建重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发展新兴重化工业基地,与此同时,福建现有产业的发展与创新,也应当成为海西产业调整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以电子信息、纺织、轻工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猛发展,成为福建的主导产业。它们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是支撑福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的更新换代可以通过建立新产业,并超过老产业,从而实现产业间的转移。这种方式往往伴随着产业布局的变迁。在原有产业已经密集布局的情况下,发展新产业往往成本巨大。因此,产业更新换代就地进行,更为可行而且经济的方式可能是产业内价值链及产品档次的升级换代。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福建产出比重最大的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是: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于其他产业;产品满足的消费需求基本上一致,新旧产品更多的是功能差异,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产品的收入弹性较高,在经济周期中需求变化较大。因此,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后,其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应的研发为其支持。建立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研发集群,不断地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提供技术创新,使该产业集群不断通过系统集成,推出新产品,是这一产业提高国内要素收益率、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的特点,决定了在该产业需要通过工业研究院等载体,在大学、研究创新群体、企业之间形成研发超市,企业通过研发采购,进行产品系统集成,在其品牌下不断推出新产品。用研发支持品牌,用品牌推广新产品,拉动制造,从而实现这一产业的国内要素收益最大化。增强电子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以及相应的制度设计,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及发展的关键。
- 2010-02-21抓好监督检查推进机构编制科学管理
- 2010-02-21诚信建设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智慧
- 2010-02-20毛主席送礼都送啥:白菜肥皂和熊掌……
- 2010-02-20周恩来单线联系的“特殊人物”是谁?
- 2010-02-18新论参考 重视审美的价值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