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创新,根本在持久。近年来,下城区在“构筑中心城区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新腾飞”的进程中,始终使理论宣传工作紧跟实践发展、紧贴社会需求,做到宣讲范围覆盖广泛、宣讲形式丰富多彩、宣讲内容贴近群众、宣讲活动频繁活跃、宣讲队伍不断壮大,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证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立足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大众需求、积极回应大众关切、热心解答大众困惑。
立足区情民意,推动理论通俗化。列宁曾经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理论要真正走向社会生活、走向人民大众,就必须坚持通俗化的道路。为使党的理论为社区居民所理解和掌握,要始终坚持以通俗易懂的表达为基础,通过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通话”转化为城市社区科学发展的“地方话”,把理论固定模式的“书面语”在结合实际中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口头语”,增强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感和理解度。要坚持以普及居民群众为目标,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结合一些人民群众看得着、感受得到、印象深刻或普遍关注的实际事例或现实问题,来讲解、说明和阐释党的理论,把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大主题”转化为群众急切关注和乐于接受的“小切口”。要坚持以解释实际问题为根本,紧紧抓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向具体政策转换这一环节,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以及低收入群众生活等民生问题解决好,使群众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切实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之中。
加强载体创新,确保宣传持久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工程,必须立足长远,创新载体,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对经过实践证明富有成效的理论载体,持之以恒地做强做优,以发挥老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多地吸引居民群众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如下城区坚持规范、完善“和谐幸福大课堂”、基层理论宣讲点、“市民大课堂”、“老年学堂”等品牌活动,使之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中更具吸引力、凝聚力。对深受群众喜爱的理论载体,加大培育力度,形成自身特色,将科学理论融入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中,教育广大居民。如充分利用“楼宇红船”、新市民宣讲团、国学堂、“和事佬”协会等载体,开展国情、市情、区情教育,使社区居民群众身临其境,增强了理论的亲和力、感染力。对形式新颖的理论载体,如现代传媒、网络等,重点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及时掌握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谈理论热点,话理论难点,析理论重点,缩短重要理论与受众认知能力、接受水平参差不齐间的差距,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
注重群体特性,实现方法多样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对的“大众”,是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兴趣个性等方面有着多样差异的群体。在日常宣讲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析事明理、释疑解惑。注重推进对象的分众化,对一般干部,着眼于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促其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理论思考;对一般群众,着眼于强化守法意识和道德观念,把理论宣传、思想教育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激发群众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外来民工,着眼于提高法制观念和业务技能,引导他们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提高自身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注重推进形式的多样化,把理论教育与不同社会群体的关注点、兴趣点结合起来,使理论宣传融入文学、艺术、广告、信息中,让人民群众在学习工作、生活休闲中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注重推进手段的现代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有效发挥新媒体信息量大、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拓宽原有的宣传教育阵地,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
健全体制机制,促使措施长效化。要不断增强理论宣讲的实效性,一是靠思路,二是靠机制。体制机制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城市社区中得以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通过健全联动机制,逐级落实区、街道和社区三级理论宣传普及目标责任制,定期研究、部署、督促、检查社区大众化的推进工作,强化宣传部门指导职能,建立起组织有力、运行协调、实力雄厚的“大宣教”机制,提高了社区党委推进大众化的硬功夫和软实力。通过完善反馈机制,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及时掌握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理论宣讲活动与解决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优化考评机制,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纳入各街道、各社区的年度考核目标。通过优化科研选题、成果考核、专业评奖、社会评价等方面的考评机制,实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建立起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使考评成为深化理论宣传普及工作的持续推动力。
强化队伍建设,形成人才多元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靠人才。因此,必须解放思想,广开思路,整合各类人力资源,建设多层次人才队伍。要坚持从各级党校、高等院校选取一批潜心钻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人士,组建一批高层次的理论宣讲“专家库”,邀请专家进社区,将最适用的重要科学理论解读成基层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从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利用共建单位的人力资源,完善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组建一批高水平的理论宣讲“行家库”,做社区各行各业居民的指路人和引领者。要注重发挥群众骨干的积极作用,选拔能说会道,善于传授自己真本领、好办法的“杂家”,组建一批宽领域的理论宣讲“杂家库”,使其现身说法,用淳朴的语言诠释党的创新理论,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草根”作用。
- 2010-01-27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为何反对十月革命
- 2010-01-27李崇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 2010-01-27虎扑篮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 2010-01-26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2010-01-25董德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