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温暖更多的人
www.fjsen.com?2010-02-12 11:08?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如何将没单位、组织可依托的困难群体与普通人力所能及的善举对接,有效调动、汇集、发挥社会力量,大庇天下寒士,是亟待破解的问题

朋友小李,在一次旅游途中发现,贵州某地学校里的孩子们冬天没鞋袜穿,就在网上呼吁捐助。没想到仅三天时间,就有近千名网友寄出两千余双童鞋,关爱像潮水般涌来,后来她不得不紧急叫停。

她由此感慨,慈善不仅只有金钱一种表达方式,民间蕴藏着巨大的慈善力量,只是缺少对接的机制和平台,否则不仅能物尽其用,也能让整个社会充满温情与感动。

岂止小李,工作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正越来越多地发现,慈善不仅仅属于明星、名人、有钱人,身边许多人有慈善之心,更有献爱心的能力。他们不愿意将或多余或闲置的物品拿去网上出售,更希望捐给贫困地区的人们,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寻找需要之人,却非易事。

首先捐助机构离得有点“远”。假如你家里有孩子穿过的衣服、看过的幼儿书籍、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小床、小桌椅,甚至老人留下的一些衣物,身边的朋友不需要,想捐给需要的人,却很难捐得出去。我们居住的社区一般都没有捐助站,只能联系民政部门设在市级、区级的捐助站,但有的说只要全新的棉衣棉被,有的说只接受捐款,有的说人力有限,无法将旧衣物消毒,不能接收。

其次有组织的捐助活动单一。献爱心的途径和方式似乎只有单位组织的捐款一种,具体是捐给哪村哪镇的谁,受捐人能得到多少,都不得而知。虽然年年捐,但年年都没有反馈,使用情况怎样,发挥了多大效力也不清楚。即便是单一形式的捐款,还得是政府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有资格,像小李这样的自由职业者,是没法参加这样的献爱心活动的。

再有,劳动、智力等捐助形式还远远没有开发。不少国家或地区的居民社区,设有义工招募服务站,任何人都可以报名义务照顾敬老院的老人、幼儿园的小朋友,或者给小学生讲课等,既弥补社会服务的不足,又能汇集捐款之外的善举,一举两得。但在我国,志愿者行动还不够普及,除了大型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的主办方有组织的招募外,近在身边、需要时就能找得到的志愿者还很少。

春节临近,各地的城市低收入者、贫困农民、残障人士等从各级政府、工会组织得到节日补助、慰问品,在温暖中筹划着喜庆过年。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有单位、组织可依托的困难群体只是一部分,还有一些困难群体,在单位、组织的视线之外,在制度保障的范围之外,甚至没有人知晓他们的艰难。如何将他们的困难与普通人力所能及的慈善之举对接,有效调动、汇集、发挥社会力量,大庇天下寒士,是亟待破解的问题。

扶危济困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也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这在“5·12” 汶川大地震中已经得到印证。如何将其延续到日常生活中去,将其常态化,而不仅局限于年节,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机制,缺少有公益心、有责任感、让人信得过的社会组织。

我们盼望有一天,身边的每个社区都能有一个慈善捐助站,不仅能接纳捐助物品,也能登记普通人愿意捐出的时间、学识,义务提供给困难人群,让慈善走近每个人,温暖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