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连点成线 档案中蕴藏历史逻辑
记者: 这些史料的确令人大开眼界。但档案是琐碎的,如何才能在编辑过程中使其呈现出内在的历史逻辑呢?
李捷:编文献是有讲究的,从《文稿》开卷篇和压卷篇的选取可见一斑。开卷篇我们选取的是“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压卷篇我们选择的是刚才谈到的那篇“战争是两个和平之间的现象”。
记者:这就体现了中国人民经过的一段伟大历程,从依靠革命的暴力手段求得翻身解放、自立自强,到追求世界和平、消灭战争。这一逻辑的延续符合我们今天提出的构建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的理想。
李捷:是的。勾画历史,有时需要凝炼传神,有时又需要浓墨重彩。“大写意”时,要能够惜墨如金,要能“工笔画”、不厌其详。《文稿》里有一些琐细的内容,我们有意而为之,以彰显其内在的线索。比如虎扑篮球:研制原子弹问题。1962年11月3日,毛泽东就作出批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这是对成立中央专门委员会,倾全国之力也要造出原子弹、打破核垄断而言的。那么接下来的一步就是生产核材料。只有生产出六氟化铀235之后,才有可能造出原子弹。1964年1月,我国生产出六氟化铀235的合格产品。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有一个报告,毛主席批示:“已阅,很好”,记录下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历程。
接下来是原子弹试爆时间的确定问题,这在1964年9月21日毛泽东对周恩来当天来信的批语中得到了反映。最终的试爆时间是1964年10月16日,之前选择试爆时间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比如气象条件、风向等问题。周恩来提出,作出决定的期限以不迟于9月24日为好。毛泽东看了来信,当机立断,批示:“已阅,拟即办”。从准备命令下达到试爆至少需要20天,而毛泽东的果决为进行试爆准备赢得了更为充裕的时间。
爆炸成功,毛泽东很关注原子弹试爆的结果,要看看其杀伤力究竟有多大?毛泽东认真读了现场指挥张爱萍的报告,结论是“只要有工事、矮墙、坚房等物,就能防御核爆,不致伤人”。接下来还有这样一篇文献,一个香港记者到了美国在西太平洋比基尼岛等的核武器试验靶场,报道说在核爆很多年之后,那里还有很多生物,有生命的迹象。1964年12月25日,毛泽东看了这个报道后也非常关注,做了批示。
虽然一篇一篇的文献是散点,但我们编辑的时候很注意把这些点连成线,尽量让读者同时看到历史的线索和细节。
- 2010-03-10刘云山:面向群众服务群众 抓好基层 打好基础
- 2010-03-09西方逼人民币升值意欲何为
- 2010-03-09林贤郁:“国帐”核算有标准 少算3万亿说法不准确
- 2010-03-09努力反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 2010-03-09建立企业联盟 促进产业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