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两会中最热门的词汇,无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通过媒体的热炒,众多专家的解读,似乎给人一种感觉,只要政府开始重视,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将在不久后就可以成功实现。
但在笔者看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口号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喊了很多年。即使如此重视,但残酷的摆在大家面前的一系列数字却是:中国现在每百万美元G D 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中国现在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
同样,去年中国的投资率上升到46.8%,最终消费率降到了48.6%,投资率上升到改革以来最高水平,消费率下降到改革以来最低水平。投资和消费的比例跟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相比,却倒退到历史峰值。
在笔者看来,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主要原因既有包含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等多方面因素,更有中国体制性的原因。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上:观念转变、技术进步、深化改革是目前的共识,但这些共识最终的落脚点都还是集中在体制上。
以技术进步为例,中国这些年在技术上的进展速度远远跟不上G D P的增长速度。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科技界的官本位现象。中国最高水平的科技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09年特等奖和一等奖的第一获奖者,绝大部分都是单位领导。从这种领导能够在百忙之中,还能研究出中国最高水平科技成就来看,就不难理解中国科技水平不能大幅进步的原因了。这种科技界的官本位就源自于现在中国的体制。技术不能进步,再谈经济方式转变就是空话了。
再比如,由于体制原因,地方政府必然会将政绩做给中央看,“面子”工程往往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一选择。这就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过于依赖投资而拉动经济的短期行为,唯G D P之上的政绩观更是比比皆是。也很容易让地方政府忽视民生,没有多少动力去增加老百姓口袋里面的钱,从而拉动消费改善经济结构。
可以说,政府集改革对象和改革推动者两种角色于一身,当发展经济方式的体制性改革改到政府自己头上,需要政府弱化资源配置权,放弃更多对微观经济的干预的时候,来源于政府内部中有形或者无形的巨大阻力就会油然而生,直接站出来顽强的阻挠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所以,如果不对体制进行改革,也许又一个几十年过去,还会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仍停留在原地。
- 2010-03-10李捷: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座丰富的宝藏
- 2010-03-10刘云山:面向群众服务群众 抓好基层 打好基础
- 2010-03-09西方逼人民币升值意欲何为
- 2010-03-09林贤郁:“国帐”核算有标准 少算3万亿说法不准确
- 2010-03-09努力反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