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节日的名义抵御心灵的“沙漠化”
清明节的节日食品也是绿色的:青团。各地掺入青团的草汁略有不同,有的地方用艾青汁,有的地方用雀麦草汁,福建地区甚至就把一种草名叫“青”,是一种趴在地面上的草,清明之前非常嫩,用来和入糯米粉,做青团。青团是明清时期开始的一种清明节节物,原先写作“清明餜”,根据谐音,江南民间又叫它“聪明餜”,人们会抱着婴儿到邻里家讨着吃,叫“讨聪明”。所以清明节又有个异名“聪明节”。“讨聪明”这样的习俗可以并且应当恢复发扬。它是一种沟通邻里关系、增进友谊和睦的好机会。在邻里关系冷漠的今天,以节日的名义增进“地缘”情感,显得十分重要。
由此想到,我们提倡绿色清明里发扬绿色文明,所谓绿色文明还应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
比如,家族祭扫这一传统历时千年,至今依然是清明节的核心习俗,表明了国人重视家族情怀。但是近年亦有低俗趋向:香烟缭绕,大烧纸钱,纸钱也有不同币种,有的甚至把纸质的别墅、家具、汽车甚至美女都弄上去了,不怕置先人于不义。据说有的富人家会烧91斤纸钱,以表“九死一生”之寓意。清明过后,坟地山林烟熏火燎,纸屑灰尘满地,不但污染了环境,且还有隐藏的危险性。这就很不应该了。悼念活动本身是“非物质”性的,现在弄得这等“物质”,想像先人也像世俗社会一样物欲横流,这就有违初衷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家里有人去世,追悼会悼词千篇一律、套话连篇。其实悼词应该有个性,有血肉,实事求是,朴素感人,应该把先人的生平事迹概括总结在里面。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就是两篇悼词,追悼文字的典范。“老三篇”中竟有两篇是悼词,曾经怎样的让人感动,时学时新,影响了整整两代人。
尝试着把上辈人的感人故事,用文学的形式记载下来,年年清明,吟诵朗读,传播到下一代人的心坎上去,让他们不要“忘本”。“言之不足则长言之”,我们还可以用诗歌吟诵的形式。著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说:“吟诵就是诗歌活泼的声音”,“读者应把一首好诗里面的生命读出来,并由此而感动,完成自己的生命。”我们就是要在这些活泼的声音里复活先人的精神,在吟诵中完成生命与生命间的代代承接。
那可是在年轻一代的心田上“植树”呵,与实际生活中的植树具有一样的意义:抵御心灵的“沙漠化”,防止言行举止的“沙尘暴”!(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 2010-04-02龙岩:清明节期间多阵性降水 气温变化较平稳
- 2010-04-02城厢交警 清明节整治交通秩序
- 2010-04-01厦金航线迎来首个清明祭祖团 今起每天增4个航班
- 2010-04-01福州市森林防火指挥部:上山扫墓 严禁烧香
- 2010-03-31今年清明节巧遇复活节 餐饮商家开抢“亲情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