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是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破解制约组成社会管理格局各方发挥作用的若干难题,才能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
●破解一些地方党委对社会管理“总揽不力”的难题。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党委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职责权限,切实解决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当前,一些地方党委对社会管理“总揽不力”,解决这个问题,要求切实提高党委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能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和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预防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快速反应能力,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多方位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的人员,充实社会管理干部队伍。
●破解一些地方政府实施社会管理“模式不新”的难题。社会管理格局中的“政府负责”,就是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做到职能到位,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但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社会管理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还没有完全转变,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陈旧、单一,致使社会管理工作薄弱、社会管理法制不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社会管理能力建设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亟需推进管理行为模式转变。在统筹安排上,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转变,努力解决经济建设“一手硬”、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在管理主体上,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共同治理的模式转变,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在管理方式上,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的模式转变,通过提供服务、平等对话、沟通协商、多方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在管理环节上,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的模式转变,更多地重视民生和制度建设,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在管理手段上,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模式转变,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发生;在管理制度上,从注重管理向更加注重服务的模式转变,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行使行政权力,实施积极的公共管理。
●破解一些社会组织协同社会管理“能力不强”的难题。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主要是指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广泛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形成与党委政府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为此,需要迫切解决目前社会组织对社会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社会组织要加强能力建没,切实提高履行社会管理职责所必须的各种能力;加强组织建设,使自己成为社会管理合法主体;加强协调,理顺与政府的相互协调、平等合作、利益共享、良性互动等多种关系。同时,政府应通过舆论宣传、财力援助、加强沟通联系等方式,为社会组织协同社会管理创造良好条件。
●破解部分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积极性不高”的难题。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公众参与”,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国家人民管理的作用,引导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要求做到: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为他们充分参与社会管理积极性提供条件;建立健全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社会管理机制,切实保障群众的议事权,为他们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机会;不断创新群众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载体,切实保障群众的管事权,为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积极性创造平台;健全和完善着眼于真实反映选举人意愿的选举制度,切实保障群众的选举权,为他们表达个人真实意愿解除后顾之忧。
此外,还要破解有些企事业单位履行社会管理职责不清、各级各类单位社会管理人才不足等难题,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作者单位: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政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