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彰显发展理念之变
www.fjsen.com?2011-05-27 17:09? 毛晓刚?来源:北京日报    我来说两句

观点提要:

因应着时代形势的变化,我们对发展的认识和体会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当前突出强调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就是发展理念上的一个重大变化。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社会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将社会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已经刻不容缓。对于首都北京来说,社会建设的任务同样紧迫而繁重,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更具全局意义。

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将于6月上旬召开,会议的一项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审议通过《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虎扑篮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十二五”已经开局,要圆满完成预期的目标任务,必须着力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把首都社会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已经是我们在新形势下科学发展所面临的紧迫课题。

在“十二五”伊始,中央就着重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可以说是对我国发展新特征、新变化的及时回应。今天的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凸显期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相互叠加,发展的复杂程度、繁重程度世所罕见。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不断加快,再加上互联网等新媒体兴起,社会环境逐步高度信息化,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理念都在发生深刻改变。一方面社会变革日新月异,开放多元势不可挡,阶层分化、人员流动加剧,社会活力进一步蓬勃迸发;另一方面,新老矛盾交织纠结,群众利益诉求差异化、多样化突出,选择性、多变性明显,利益协调、纠纷化解、形成社会共识的难度都在加大。我们用30多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也让西方国家百年来不同阶段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在我国短期内集聚起来。从总体上看,当前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

因应着时代形势的变化,我们对发展的认识和体会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当前突出强调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就是发展理念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坚持这一条,我们应该坚定不移。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各地在一段时间以来的发展实践中,却往往把推动经济建设简单化为追求GDP,乃至产生了“GDP崇拜”、“惟GDP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经济数据大跨步地上去了,但社会矛盾和问题却更多了,老百姓的满意度、幸福感也不见得相应大幅提升。这种现象警示我们,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社会进步,社会发展除了需要一定物质条件,更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内在规律;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将社会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已经刻不容缓。

实际上,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式实践中,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过程中,不断加深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显然属于这一大的范畴。在发展实践中,如果说经济建设离不开GDP等经济指标,那么社会建设则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满足人们对幸福指数、宜居指数等的追求。在实际工作中,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安全体系等普惠福利,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加快扭转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公平正义缺失等突出问题……都应该提到各地党委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上来。

对于首都北京来说,社会建设的任务同样紧迫而繁重,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更具全局意义。经过“十一五”的努力,特别是经过筹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等大型活动考验,首都社会管理服务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社会建设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十二五”之初,北京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群众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不断升级,再加上我们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社会建设无疑面临着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客观地说,目前全市社会建设工作成效还是初步的,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任务的新发展,还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和手段在今天难以完全适用,一些制约社会建设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约束和保障性困惑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都要靠进一步明确思路、分析对策来形成共识,都要靠创新的办法、改革发展的办法来加快解决。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实践。全面推进社会建设,让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首都完全有能力走在全国前列,为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体系而不懈探索。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