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还看不明白,甚至整体还无法全面推开的改革,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改革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试验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使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未来五年我国改革攻坚的根本任务。为此,需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同时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改革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
新时期的各项改革与过去“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不同,将在深刻总结过去30多年的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高层改革方案设计和中央权威推动,更加重视自上而下地协同改革,更加重视在法治轨道上理性改革。唯有如此,才能克服过去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片面改革和“改还不如不改”的逆向改革问题。特别是一些政府部门假借改革把权力上收,责任下放进而形成某些垄断利益和既得利益集团,如果没有高层推动就很可能“原地踏步”甚至“倒行逆施”。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容易改的基本上都改了,留下来要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更需要中央有胆识、有决心、有勇气改革,真正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都会涉及到政府职能转变和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如果中央没有统一的方案设计和改革安排,没有高层权威的有力推动,靠地方和部门的“小革小改”肯定是“事倍功半”。
强调中央在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中的作用,并不是不要基层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改革尝试和体制创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民主化,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对于已经看明白非改不可的改革,要重视中央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依托中央权威,自上而下地推动。对于现在还看不明白,甚至整体还无法全面推开的改革,就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改革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试验,不断积累经验,待试点成功再全面推广。
尊重基层和群众的改革首创精神,要营造浓郁的改革氛围,鼓励先行先试。营造改革氛围的舆论宣传要防止“雷声大雨点小”,说了就坚决改,不能改就不说,否则会挫伤公众对改革的预期和信心。改革是有风险的,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果“枪打出头鸟”,改革者就不会挺身而出,没有先行先试的“示范”,改革就很难成功地全面推开。同时,上级要主动为基层改革者撑腰,要保护好改革者及其合法权益。
改革评价的标准要明确和一贯。无论是生产关系层面的改革,还是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方面的调整,都应服务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中心;都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评价其是非得失的标准并一以贯之。
要为基层所付出的改革成本埋单。任何改革都会触及部分当事人的既得利益和权利,都会招致部分人的反对。因此,要合理补偿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受损者的部分损失,不能让支持改革或承受改革损失的老实人吃亏。同时也要防止有人借“闹”来要挟改革,不能“小闹小实惠,大闹大实惠”,用赎买“无理取闹”换稳定。
要集思广益,让群众参与改革方案设计。中央是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主体,但中央在设计改革方案过程中不能“孤家寡人”,更不能“闭门造车”,要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倾听基层呼声。只有群众参与、基层认同的改革方案才能得到群众和基层的拥护,进而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社会力量。
“十二五”期间是协同推进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各项改革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切实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形成真正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就能有力地抓住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平稳度过矛盾凸显期,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果有畏难情绪,改革“蜻蜓点水”,不敢碰硬,不能克难,就可能错过大好的发展机遇,甚至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
当前,基本经济制度不完善,国有经济垄断而导致的“国进民退”,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扭曲导致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社会关系紧张,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和政府职能混乱导致公共服务能力低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导致民生矛盾增多,文化体制僵化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和文化软实力欠缺,公权力缺乏制约导致权钱交易和腐败严重等诸多问题,都紧迫到了必须通过改革来加以解决的地步。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社会对我们体制中缺陷的诟病越来越多,有些问题不能仅用“中国特色”就一言以蔽之,我们必须顺应现代文明发展规律。从国内来看,人民群众对各种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已接近容忍极限,只有彻底革除各种体制毒瘤,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执政基业才能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