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中华民族处在最危险的时刻,年轻人认为他们有责任去救国;现在,由于前几代人已经把国家带到一定的高度上来了,国家有了大的发展方向,年轻人只需顺着这个高度继续发展就可以了
两个时代的“90后”们使命不同,状况也不一样
今年是建党90周年,如果将90年前的青年人跟现在的“90后”比较,这两代年轻人的追求发生了哪些变化?
90年前,中华民族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民族危机深重,青年的基本信念是救国救民,将中华民族带出悲剧、失败、挫折、贫困,带出国运衰败的状况,这可能是19世纪80后、90后的主要使命。那时的青年立志要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就在于连主权都是不完整的,当时还有租界,还有不平等条约。救国才能救人民,青年们对这一点有很清醒的认识。他们不仅要救中国,还要考虑如何把中国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崛起,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当时人们的共识是传统社会不能带领中国走出衰败,必须找到一条新的、合理的道路。
两个时代的“90后”们使命不同,状况也不一样。现在青年人面临中国新的发展格局,他们的责任是要将中国带向从来没有过的高度,带向一个更高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他们的奋斗,来提升中国内部的个体幸福感,创造新的自我认同,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现在中国已经告别了贫困,国运也不再衰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到新的能取得认同的价值观,这可能是当代年轻人遇到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现在对中国未来走什么样的路有不同的讨论。前面30年,应该说中国做得非常成功,现在是延续发展,还是改弦易辙?还有很多讨论。现在看来,中国现在走的这条路还是有他的适应性的,这是历史做出的结论。无论是国家建设、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都证明了这一点。现在大家在讨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说明中国的发展已经显示了自身的巨大力量。当然中国还有很多严重的问题,但这并不证明中国的路径是错误的。应该说,现在的年轻人正处在发挥自己的才华和个性的最好时期。现在的平台跟90年前已经完全不同,90年前,年轻人发展自己的机会基本被救国救民所取代。而现在,发展的空间比较宽容,发展环境也是来去自由,只要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社会就会认可你,现在年轻人去救国并不是主要的问题,年轻人只需尽到自己的责任和本份就行了。
但不能轻易下结论,认为那个时代的青年人比现在的年轻人更有民族担当与社会责任感。一是环境不同。那时中华民族处在最危险的时刻,年轻人认为他们有责任去救国;现在,由于前几代人已经把国家带到一定的高度上来了,国家有了大的发展方向,年轻人只需顺着这个高度继续发展就可以了。二是责任与担当不同。时代不同,努力方向、创造的平台、解决的问题也都不一样。那时候,整个华北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儿童也要参加战斗,而现在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还正处在受教育的阶段,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正常化,成熟了。国家向哪里去?年轻人也有责任探讨,他们也是一股社会力量,应该听到他们的声音,但他们还有许多其他的责任。由于使命发生了变化,其民族和国家担当也不一样。
90年前跟现在的情况不一样,那时候知识青年学历偏低,小学中学毕业就很好了,整个文化水准并没有普及到全民。而现在人们的文化水平要高得多,即使是打工农民也能上网,也有自己的发言空间。那时候的青年人是个小群体,是少数,现在青年人是个更广泛的大群体,有必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那时候真正参与救国的主要由知识精英分子,如大学生、中学生等,这个比例占得非常少,直到后来抗日战争,才把这种觉醒深入到基层。
当代青年价值观选择更实用主义
90年前,年轻人为挽救灾难深重的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那时的年轻人深受五四文化的影响,五四时期,西方的各种观念涌入,思潮很活跃,且各有优势,有无政府主义,走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全盘西化的思想,还有传统的思想等等。救国的路径非常之不同,这些选择都是平行的出现在大家面前。当时一批年轻人就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选择,这都是有价值的。最后历史证明,中国走上了一条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都是必然的选择。
当代“90后”们被称为是“垮掉的一代”,这样的焦虑在前几代其实并不明显,从“80后”开始加大。原因在于,“80后”、“90后”他们是中国最富裕的一代,又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脆弱。再者,年轻人在舆论空间的声音被放大了。他们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比前几代人要高得多,他们可以找到更多的伙伴来放大他们集体诉求的声音,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当然也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他们的声音是有积极意义的、有活力的,他们的声音大了可以监督社会,可以提出新问题,如环境保护、爱护动物的理念等,这是积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抱怨文化。比如认为老一代都是罪人,这种抱怨文化跟他们在互联网上形成一个群体发声有关,过去也有过抱怨,但没有现在明显,是互联网放大了这种比较消极的情绪和抱怨。
与1920年代相比,现在的年轻人更容易做一些对己有利的价值观选择。西方价值观涌入的同时,由于中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又回来了。面对这两种价值观,年轻人往往进行对己有利的、实用的选择。比如,中国传统观念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互相管到底,这是一种平衡的价值观,而西方文化是彼此不管,十八岁后独立生活,父母年老之后进养老院。我们的年轻人往往做出的是利己性选择,一方面要求父母对自己管到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但父母老了却又想用西方价值观来对待,这样就形成了价值观的错乱。这是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个价值观上的困扰。
这种选择性的价值观还延续到对政府的要求上,觉得政府应该像北欧国家一样给百姓高福利。而我们只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只能跟印度、巴西、南非、埃及这些跟中国在一个起跑线上的国家比。美国的人均GDP是4万美元,百年前,美国就是世界第一,美国120年以来,其制造业就是全世界第一,现在一些年轻人一定要跟北欧国家、跟美国比,这是不现实的。当然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更好地发展自己。
跨越时空的变与不变
通过以上对两代人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等对比,其“变”与“不变”可概括为:一是使命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年轻人的使命是身体力行地去救国救民,而现在中国从一个落后、衰败的国家成为有如此辉煌成就的国家,这个变化是相当大的。现在年轻人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不同的领域,为中国、为社会、为世界、为人类做出贡献,要在世界发展,国家发展中占据自己的位置。
二是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过去是要求大家凝聚起来共同奋斗,完全牺牲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投身到国家的发展中去。现在国家对个体生命越来越关注,在此情况下,个人全力奉献社会,社会就会承认你并给相应的回报,个体生命的价值也得到了认可,更进一步提升了幸福感和认同感。
就不变而言,一是坚忍不拔的精神不能变。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依然是人口多、底子薄,这一点从根本上来说没有改变,因此还需要个体有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这种精神的激励。
二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坚韧来自于自强不息,当然这需要有信念,这信念来自于对社会、对国家的信心,相信国家和社会定有光明的前途。只有能做到这两个不变,年轻人才能做得更好,现在我觉得可能年轻人有些颓丧、消极,这是值得反思的。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民论坛记者徐艳红采访整理)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王业
人民论坛网:010-65369883 65363729
发行部电话:010-65369882
办公室电话:010-65369878
读者热线:010-65363752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3381
国内统一刊号:CN11-2961/D
国外发行:SM1212
E-Mail:rmlt@rmlt.com.cn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