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在皖北部分县区调研时发现,目前皖北地区的县城经济发展普遍加快,正初步显现县域经济增长极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力提振县城经济对县域经济的牵动引领功能,进而推动皖北发展全局,具有重大而紧迫的意义。
县城是一个县(县级市)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是县域中的首位城镇,在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格局中具有核心地位。我们所谓的县城是指县(县级市)政府所在地的城镇及其城郊开发区和所辖农村的空间范围,县城经济则是指在这一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以重点支持的皖北地区三市七县为例,该地区有县城24个,约占全省县(市、区)的1/3。这些县城具有如下特点:面积一般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0%以内;常住人口为10万至50万人,约占全县人口的10%至30%,且增长较快;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县的24.5%至49.2%、10%至 55.8% 、35.3%至 68.9% 、15.7%至71.4%,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县占比多在20%至60%,领先优势明显;交通相对便捷,工业基础较好,皖北县城对县域经济的突出贡献已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
以县城经济带动皖北县域经济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切实可行。一是符合省情和省委振兴皖北思路。皖北地区幅员辽阔,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后,已确定其粮食主产区的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皖北地区的工业开发强度、非农建设用地等在总体上将受到“硬约束”,粗放式、分散式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方式已不再可行。皖北除蚌埠、阜阳将建设成区域中心城市,不可能再发展较大城市,因此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任将更多地必须由皖北各县城承担,县城则成为工业集聚和吸纳人口的主要载体。我省“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快发展县城和重点镇,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据我们调查,各县“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城镇化率一般每年提高两个点,县城成为实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二是具备工业化、城镇化的一定基础。一个县历史上主要的工业积累多集中在县城。虽然皖北工业化水平普遍不高,但不少县城拥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和特色。 2010年,怀远县城有企业726家,占全县总数的54.8%,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县的67.7%和56.9%,县城工业产值占全县的72.9%。条件具备时,县城具有发展工业迅速起跳的软、硬件基础。皖北县城人口密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成本相对较低的劳动力对吸引产业转移和扩大投资具有优势。同时,改造老城区、拓展新城区的大建设强力推进。以开发区为平台的园区经济发展迅速。濉溪县城西侧的经济开发区目前在建亿元工业项目17个、5亿元项目6个,园区经济的发展将和县城经济形成互补效应,极大地促进县域经济腾飞。三是区位交通、城市功能明显改善。皖北各县城的交通区位条件和城市功能建设近年来发生了明显改善。近年来,随着皖北地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建设,日趋畅达的综合交通网正在皖北形成,而各县城均率先坐拥其利。所有的县城都在加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和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城市供水排水、燃气、污水处理、照明、绿地、休闲广场、商业网点等情况大大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迅速推进,为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开辟了更大空间。四是非公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皖北各县中,非公经济占主导地位。怀远县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县的90%以上,其中县城2010年非公经济增加值为50亿元,占全县GDP的35.71%,提供税收6.04亿元,占全县的87.95%。界首市所有企业均为非公企业,2010年创经济总量56.1亿元,占全市77.4%。蒙城县非公企业个数占全县80%,经济总量占全县54.6%。经过非公经济两个“36条”的政策发动,民间涌动创业热情,加之民间游资的积累渐成规模,以县城为主要聚集区的非公经济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加快皖北发展需要尊重发展规律,树立战略思维,寻找并发现更加切合实际的着力点,发掘并光大其“纲举目张”的带动效应,走出符合皖北区情的崛起之路。
1、充分认识皖北地区县城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县城作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节点与承载地。缺乏中心大城市带动的皖北地区要加快发展,特别需要以县域经济为支撑,发展县城经济具有战略重点的地位和意义。为促进皖北地区县城经济成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增长极,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该顺时而为,充分认识县城经济的增长极地位和带动作用,在有限的投入中追求效益最大化。当前,应该大力支持皖北县城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并强化县城经济的集聚与引领作用,使皖北县城经济成为各县乃至全皖北的增长极,盘活并带动各县域经济,进而支撑皖北地区加快振兴。
2、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一是“工业突破”,首选县城。皖北工业扩张体量、提升质量已成为普遍呼声。皖北的“工业强县”首先是做强县城工业。要充分发挥县城资源优势,立足产业基础,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使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比重中占据绝对领先地位。推进园区建设,拓展工业发展平台。支持皖北开发区根据产业发展进行扩区扩容,以增强园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和对项目的承载力。加大在技术、人才交流、共建工业园区等方面的对口支持,协调有条件的省属企业帮扶皖北县城工业园建设。对于在皖北县城及周边开发区落户的重点工业项目,省里可考虑统筹调配土地、环境容量指标予以支持,适当增加省对县工业园区的补助规模。二是推进城镇化,县城打头阵。进一步加大经营县城力度,充分盘活县城土地,广泛吸纳外资和社会资金参与产业开发和地产开发,高质量、高品位地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县城的医疗、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娱乐等设施建设,为外来投资者和城镇居民创造环境优美、舒适方便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提高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要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推进县城建设,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推进新县城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城郊实行农村城市化战略,加速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县城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经验。
3、引导非公经济更大作为。非公经济是壮大县城经济的重要主体,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力量。要结合县城特点,落实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打开民间资本市场准入的绿色通道。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进城创业,大力营造有利于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政务环境。每年春节前后外出创业务工人员大批返乡之际,每个县城都应及时召开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大会,表彰先进,进一步出台的创业优惠措施,不断掀起全面创业新高潮。加强对非公经济骨干企业、品牌企业、新兴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提升非公经济创新能力,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型、科技型和外向型的民营企业,力争非公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健全非公经济服务体系,建立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投融资体制,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充分发挥工商联联系非公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非公企业集群发展,以提高其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抗御风险的能力。
4、下大气力优化发展环境。皖北各县及县政府应强化作风建设、效能建设,破除个别职能部门实际存在的以部门利益为中心的现象,提倡“走进企业,破解难题”,促使其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建立和完善服务平台,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推进行政审批“一条龙”服务,简化和规范项目审批程序,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收费项目,减少收费。创新服务方式,推进电子政务,逐步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监督,拓宽服务范围。建立督查考核机制,跟踪问效,排查评比,奖优罚劣。每半年组织一定数量的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面对面评议,督促有关部门改进工作作风,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发展的良好氛围。(执笔:蒋维扬 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