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通篇闪耀着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造福百姓的思想光辉。老百姓为什么跟党走?就是为了过好日子,奔好日子。现在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过好日子,其中之一就是要抓好发展中小企业这个民生工程。
充分就业才能富民
没有创业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民生。我国居民收入的60%靠工资性收入,充分就业是老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本。中小企业是创业的主体,又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全国的个体私营工商业户已发展到4200多万户,从业人员1.6亿人。山东省的个体私营业户已达到300多万户,从业人员达到1200多万人;中小企业发展到70万户,规模以上企业用工人数达640万人。在城镇就业中,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已占到80%多,全国1.6亿人、山东1200多万人从中小企业获得了工资性收入。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富民工程!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最近讲的,小企业可以干大事业,能让职工生活得更幸福。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的时期。加快城市化,就是提高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有专家生动地指出,人均占有城市下水道的长度越长,则生活质量越高。根据城市化推进目标,山东每年需增加就业人数120万。数据显示,全国GDP每增长10%,才能创造12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要扩大就业,增加普通家庭的工资性收入,就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其立意和出发点,就是为了造富人民,这为中小企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提供了强大动力。
使老百姓在二次分配中获益
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在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都要通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来解决。富民,既要通过增加就业,使老百姓在一次分配中获得工资性收入,还要通过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和聚集社会财富,通过财富的二次分配,消弥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差别,使老百姓从中获益。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举足轻重。2010年全省中小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9万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0%多;中小企业创造的税收已占到全部税收总额的66%。中小企业对经济总量和财政的贡献早不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而是占到了“半壁江山”,已成为国家二次分配的重要来源。如果说在一次分配中,中小企业发展惠及的是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员工及其家庭,在二次分配中从中受益的则是全体国民。中小企业创造、聚集的财富越多,贡献越大,则国民在二次分配中受益越多。现在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和国民的社会保障,提出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靠什么?还是要靠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创富聚财功能,增加二次分配的资金来源,让国家在二次分配中切好蛋糕、分好蛋糕,使广大老百姓受益。
满足和丰富人民消费靠中小企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是重点。而要扩大内需,最重要的是扩大居民消费。中小企业是日用消费品的主要制造者和社会化服务的提供者。老百姓开门七件事,饮食起居、吃喝拉撒,所需所用,主要靠中小企业来提供。中小企业既要靠好的产品、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服务,满足老百姓消费需求;还要靠加快技术创新和研发,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推陈出新,不断地丰富消费,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创造和扩大消费需求。同时,中小企业职工又是扩大内需的消费主体。中小企业的小老板一般属于中产阶层,广大的生产者由于脱离了土地,其饮食起居用品和服务主要通过从市场购买获得。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条件,小老板要努力经营,生产者须勤奋劳动,这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其劳动所得又较多较快地转化为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扩大内需,包括提振三产服务业,都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我省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与苏、浙、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小企业户数是江苏、广东的一半多,2010年,万人中拥有中小企业个数,江苏是160户,广东是127户,浙江是102户,山东是72户。如果山东的中小企业老板数和从业人员能达到苏、浙、粤等省现在的水平,对山东的内需将是一个很大的拉动,对发展相对滞后的我省三产服务业也是一个极大的带动和促进。这也说明我省中小企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很大的发展空间,离省领导提出的“铺天盖地”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继续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