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13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也是西双版纳的优势所在。要使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赋予她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也就是说,不仅要保护宝贵的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文化资源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保护民族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对待民族文化必须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在挖掘整理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确定哪些民族文化是优秀的,哪些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是必须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哪些是陈旧的是急需摒弃和剔除的。对于优秀的民族文化,就要大力宣传、开发和利用,使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
首先,民族文化保护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要以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乡村发展和改善各民族群众的生活为切入点。只有在发展和进步中,才能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民族文化的保护还要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民间文化产业的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有关工作结合起来,构建适合本地区、本村寨、本民族特点的民族文化保护长效机制和运行模式。同时,要引导群众树立保护民族文化就是发展的理念,要对部分群众为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破坏民族文化的行为进行有效制止,避免民族文化在市场经济运作下发生变异甚至消失。要寻求农村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最佳结合点,通过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并使民族文化的保护能促进农村发展和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其次,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要与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相结合。要使民族文化具有生命力,使其不断繁荣发展,就必须走市场化的路子。即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以及市场和群众需求,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形成文化产业。在这方面,金孔雀集团对基诺族文化的开发就是成功的例子。他们抓住了旅游发展机遇,以巴破基诺族山寨和野象谷两个景区为平台,开发了基诺族的文化产品,不仅传承和发扬了基诺族的民族文化内涵,也满足了游客的需求,丰富了景区的内容,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也宣传了民族文化,树立了基诺文化品牌。
第三,保护民族文化的目的在于弘扬、发展和开发利用,如果保护不能给各族群众带来实惠,也就失去了其最本质的意义。西双版纳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2010年,国内外游客达到830万人次,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旅游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托景区景点、古塔古寺、古茶山、农田等开发一批特色文化和生态旅游项目;在一些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村寨,可开发民间制陶、造纸、手工艺品制作;在一些传统民居、民族文化保护较好的地方,如一些傣族哈尼族村寨,要尽量保护其文化的原生态特色。
第四,挖掘整理和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必须大力培养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一批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专业人才,使他们成为保护民族文化的骨干力量。目前,许多民族文化都面临失传的危险,尤其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口传文化,一旦掌握这些技能和知识的老艺人去世,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就将随之消失。所以,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已经迫在眉睫。一是可在职业技术学院及职业中学开设特色民族职业教育,传授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二是可以通过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形式,由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或老艺人培养传承人。三是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对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给予奖励。四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传承人,要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
最后,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文化品牌。西双版纳之所以名声在外,除了其独特的气候和动植物资源外,浓郁的民族风情也是重要的因素。但在挖掘、整理、宣传和利用文化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做得不够。这方面云南省内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丽江对东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宣传就做得非常成功,东巴文化已成为丽江对外宣传的一个文化品牌。西双版纳的贝叶文化同样内涵丰富、历史悠久。贝叶经可以说是记载傣族历史和社会的一部活字典。但由于对其宣传、挖掘、整理不够,其作用和效益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同样,其他民族也都有自己值得去挖掘整理的东西。此外,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媒体进行,也可以利用民族节日、景区景点进行。还可以通过打造和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以扩大影响,提升民族文化品牌。
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为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使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