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才
管子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孙中山则言:“治国经邦,人才为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可见,无论是治国安邦、治学育人还是治企经商,人才永远是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纵观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谁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因此,选拔、培养、运用好人才,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人才资源具有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所没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各种资源中居于主导、决定地位。因此,在实践中,党和国家要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良好氛围,努力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真正做到把人才资源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种资源的首要位置上,把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决定因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人才则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最活跃部分。“地质之父”李四光、“导弹之父”钱学森、“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背后蕴含的是一项项推进人类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科技创新。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历史上,当然也包括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史、创业史和改革开放史上,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都是由掌握了丰富实践知识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实现的。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构成诸要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才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反之,脱离人的因素来谈论生产力、科技创新,就变得毫无意义和根本不可能。
人才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保证。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先进性是对党的性质的基本要求,我们党只有先进、先行、走在前列,才能有资格称之为先锋队。所以无论是党的整体,还是党的成员,还是其所团结凝聚与之共同奋斗的社会力量,在自身素质、思想觉悟、政治行为等等方面,都应该具有先进性,始终走在前列。如果我们党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就必须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同时,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吸纳人才、凝聚、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
四、创新
创新是人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法宝”。江泽民曾高瞻远瞩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胡锦涛认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一个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探索的过程。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会坚若磐石,我们的伟大事业才会欣欣向荣。
坚持实践创新。总书记在七一讲话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理论,而这种创新和发展的动力就来源于实践。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0年历史进程中,立足实际,勇于创新,做出了三件动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两大理论创新成果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实践素材。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火热的实践创新也必将为理论创新开辟广阔前景。
加强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新突破,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新揭示,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90年来,我们党始终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永葆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为我们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坚定、行动上的锐意进取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我们党90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什么时候能立足实际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事业就要蓬勃兴旺;反之,就要遭受失败和挫折。
重视科技创新。自从“文艺复兴”时期破除宗教神学的封杀之后,科学技术便一直扮演改变人类命运的“阿拉丁神灯”。几乎每一次科学发明与创新都被视为一个时代进步的象征,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创新成了世界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层出不穷的新发明、新创造推动人类文明滚滚向前。因此,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坚持“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
推进制度创新。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觉地创造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新型社会制度的过程,就是制度创新。进行制度创新的根本原因在于旧制度的不适应性、制度的稀缺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制度不适应或基本不适应经济基础时,就要对制度进行变革,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以便释放最大的生产力。对此,胡锦涛在讲话中郑重提出:“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