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银行何以愿为小企业保驾护航?
www.fjsen.com?2011-08-25 15:58? 温 源?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建行镇江分行客户经理向小企业客户介绍金融产品。

一度信贷困难的中小企业突然变成了银行的最爱。从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到我国中西部地区,许多小企业都成了国有商业大行的“座上宾”。“经常是刚走了这家银行,那家又上门来;有时还不得不在几家银行中进行平衡。”甚至有的企业这样描述。

这样的情况有数据为证:即便在今年银根收紧,银行“惜贷”的情况下,上半年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达到25.9%,增幅高于人民币各项贷款9个百分点。

小企业贷款难由来已久。很多人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归咎于商业银行的“嫌贫爱富”,认为是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上重国企、轻民企、重大户、轻小户。那么,从“垒大户”到“亲小企”,国有商业银行何以愿为小企业保驾护航呢?

转变得益于政策推动。早在2008年,银监会就提出了中小企业贷款的“两个不低于”——信贷投放的增速要确保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要确保不低于上年。并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在政策面的持续推动下,各家银行开始积极将贷款重点向中小企业转移,并取得了近几年中小企业贷款全面“跑赢大市”的成绩。

转变更得益于商业银行调整经营结构的内在需求。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仅仅是落实国家有关要求和号召,也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责任,而是关系到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型企业、大型项目直接融资的比重迅速增大;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金融工具在相当程度上替代了银行贷款。企业融资格局的变化倒逼商业银行必须服务目光下移;加之近年国内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蓬勃发展,融资需求十分旺盛,中小企业素质不断提高,信用环境日益改善。事实证明,银行拓展中小企业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商机。从适应市场环境下的被动调整,到开拓长期可持续发展空间的主动选择,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金融资源也就形成了“你情我愿”,互惠共赢的良性循环。

对小企业放贷,关键要形成一套科学严密的制度藩篱把控住风险。屏障之一是始终不断优化和调整的、独立的小企业信贷评级、授信制度;屏障之二是开发满足小企业需求的专属产品;屏障之三银行专业化经营模式、规范化的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令人欣喜的是,这些经验和做法无前人为鉴,是靠银行工作人员查电表、看人品、从无到有、一点一滴精细化管理所得。有了这些脚踏实地的“内功”,原来高高在上的大银行也就有了贴近市场、快速反应、未雨绸缪,确保资金平安的“底气”。

值得欣喜的是,银行对企业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有偏有疏。对那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无还贷意愿、还贷能力的小企业,银行不仅不贷,还要把过去的贷款收回来;而对于公司治理完善、科技含量高、核心主业突出、具有市场潜力的小企业,银行则争先恐后给予支持。正是在银行积极通过制度创新支持不同类型小企业成长的探索中,一个个投融资相结合、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金融模式、文化金融模式、教育金融模式正初见雏形,也必将在日后的经济发展中大放异彩。

如何为银行更好服务小企业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是当务之急。小企业抱怨“融资难”,银行却在抱怨“找小企业难”。虽然央行征信系统能够提供部分有银行信贷历史的客户的信用记录,但依然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无法提供商业银行所关注的信用信息,对银行的客户选择造成困难。“银企信息不对称”成为影响银行对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

调研中还发现,许多小企业对银行“雪中送炭”表现出矛盾犹豫的态度。究其原因,是许多小企业担心申请贷款程序会将其真实经营状况暴露出来,尤其担心有过偷税漏税的经历会因此被税务局追究,而宁可将银行贷款拒之门外或者干脆借助高息民间借贷。这些情况也从侧面验证了中小企业财务欠规范、信息披露不足的“痼疾”。小企业此类长期性、普遍性的问题不仅给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识别与判断增加了难度,也对全面净化我国小企业整体经营环境、提高其诚信度提出了挑战。

要从根本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单靠商业银行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小企业应当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避免自身存在致命伤;另一方面,仅靠银行贷款不可能满足庞大的小企业群体所有融资需求,要充分利用民间借贷、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等融资手段,创新更为丰富的小企业融资模式与工具,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稳定的信贷供给。而各级政府也应不断完善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切实建立财政补贴、风险保障基金等给予帮扶。只有各方面携起手来,多管齐下,才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长久之策。(文中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