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体制转换学说”,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的资本主义制度演变问题
长久以来,在中外经济学界,有不少经济学家为探索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变化规律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的研究或多或少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演变的某些特征或印迹。比如,日本经济学家都留重人在其主编的《资本主义改变了吗——虎扑篮球:现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国际讨论集》一书中提出了区分各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标准,指出资本主义出现了某些变化。西方学者莫里斯·道布也指出:“最近几十年内,资本主义在某些方面已经改变,因此,它的规律和趋势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变化。”然而,这些学者都没有从理论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为何改变、如何改变、改变了什么等问题。他们不清楚到底资本主义在哪些方面确实发生了变化,因此,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资本主义有变化,变化的是什么?
厉以宁教授在《工业化》一书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以自己对于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独到理解,创造性地提出了“资本主义体制转换学说”,对资本主义制度演变问题给出了完全不同于前人的全新阐释:“说资本主义没有改变,是就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而言的,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各国远未退出历史舞台。说资本主义改变了,是就资本主义从刚性体制向弹性体制转变而言的,20世纪后半期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已经不同于工业化前期甚至工业化中期的资本主义了。”
资本主义制度调整、体制转换学说,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资本主义制度演变问题,揭开了资本主义制度“垂而不死”之谜。
资本主义制度“变”与“不变”的基本逻辑
为了系统地阐明资本主义制度调整和资本主义体制转换问题,厉以宁教授首先从理论内涵上对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这一对概念进行了区分,同时又对制度变更和制度调整这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加以界分。他指出,所谓社会经济制度,简言之,是指社会生产方式;而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的经济管理方式或经济运行模式。所谓制度更替,是指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或者说,是指一种生产方式代替另一种生产方式。所谓制度调整,则是指在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即在同一制度之下,由一种经济体制转变为另一种经济体制。
在对相关概念做出严格界定之后,厉以宁教授以其所擅长的经济理论和制度分析方法,全面阐述了资本主义体制转换学说。他指出,资本主义体制转换,就是指资本主义管理体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进行调整或转换的过程。为了进一步阐述这一理论,厉以宁教授结合西欧各国工业化过程,对资本主义制度调整和资本主义体制转换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在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后,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实行的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即资本主义刚性体制;经过20世纪30年代严重的经济危机,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已从刚性体制转变为弹性体制,即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混合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转变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制度调整过程。在近200年的工业化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体制转换了,制度调整了,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依然存在和延续了下来。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变”与“不变”的基本逻辑。
资本主义体制转换学说,是建立在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内在本质和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厉教授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总是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虽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都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两种体制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刚性体制下,实行的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弹性体制下,实行的是混合市场经济体制。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即资本主义刚性体制下,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即经济由市场自发调节,政府对经济放任自由,不进行干预,只起着“看门人”或“守夜人”的作用,只负责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自由运行。在混合市场经济体制,即资本主义弹性体制之下,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政府主动参与经济活动,干预经济生活,调控市场。在有些情况下,如发生剧烈的经济波动和社会动乱时,政府在经济运行中起主导作用,进行主动干预,以维持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作者分别为北大出版社编审、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